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国间的贸易壁垒逐步减少,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各国贸易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上升。虽然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但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国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连为一体,国际金融市场愈益庞大,资金调拨和融通更为便捷,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扩大。时间、地域已不再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大的障碍。

材料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还只是一个被动参与的角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挑战可以看作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挑战的缩影。尽管如此,在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存的时代,中国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而不能被动地加入国际体系,中国不可能摆脱经济全球化这一现实存在的进程,而只能尽早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材料一 、二均摘编自张茂明《试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运转的国际机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探险船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大陆传入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材料二   19世纪末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大事年表:20世纪十大经济(据中国新闻社《迎接新千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哥伦布大交换”是如何改变地球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举例说明。
2020-02-2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柏林墙的倒下、冷战的结束以及许多其他的力量与非殖民化一起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新世界。这个世界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国家间增加了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尽管许多人对全球化潮流大加欢迎,认为这些潮流能解放全人类,并有可能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准,但全球化的影响运今为止差异很大,而且在很多重大方面令人担忧。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创造了新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大都流向本来就已经很富有的社会集团。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这一观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程度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

——黄志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制度建设与创新思考》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它对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影响还不十分明

显。对它的支持者来说,经济全球化最大效率地提供了市场,迅速地将商品和服务引向需要的领域,并总是能期望得到最大的回报。全球化的支持者也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新的经济形式是唯一走向繁荣的道路。对它的批评者来说,全球经济是难以驾驭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人们想要得到的,这种力量使非常少的人获益而使许多人贫穷,他们声称全球化削弱了地区和政府的权力,并且将这种塑造经济和政治命运的权力移交给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跨国公司和全球性机构。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和二,指出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019-11-03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民族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强化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

材料   



回答问题: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上图,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6 .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软实力”是“soft power”中文译名,也译为“软力量”。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有人说中美最终一定会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两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如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一定要合作才行。而合作的基础就是软实力,如果两国软实力提升,可以避免冲突。……中美现在的关系与冷战时大不相同。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没有巨额贸易的,但现在美中之间有很多经济往来;另外,现在还有约2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中美双方在软实力方面有许多可以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贸易和教育等各种管道,自下而上,形成互动。

——摘编自约瑟夫•奈《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主题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软实力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说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约瑟夫•奈“两国软实力的提升,可以避免冲突”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有利于我国软实力提升的国际背景。
2016-12-12更新 | 100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9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