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及问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扮演过不同角色。

材料一16世纪以来,原产美洲的玉米、土豆等多种作物传入中国,缓和了人地矛盾,到乾隆时期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江南地区形成了专门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养蚕产丝的苏州等地,大商户购买织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制作精美的中国瓷器、丝绸在西欧热销,世界白银产量竟有一半流入中国。可以说,16-18世纪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功扮演着“受益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42年的“协定关税”与1895年的“外商办厂”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角色转变的两个关键节点,中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变为“被动者”。第一个节点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对工业文明的“仿生效应”,即近代化官办或私营的机器大生产出现了。第二个节点进一步涤荡着中国传统社会,面向西方的“仿生效应”变成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呐喊,英国式、美国式的政治“仿效”先后在中华大地上展演。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978年后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1980年中国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推动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交流。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有利于市场对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2014年以来,中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了丝路基金。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马世力《中国当代经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8世纪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受益者”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两个关键节点”后中国“仿生效应”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贡献。
2021-08-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漫画《大象相逢之日,便是蚂蚁粉身碎骨之时》,漫画标题源于一则非洲谚语。它的寓意是
A.发达国家的联合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B.WTO的成立使国际经济新秩序得以建立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阻止全球化的进程D.全球化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2021-08-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四县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与梦想——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9

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等六国相继加入欧共体。
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1999年,欧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除英国等8国外,其他成员国都采用了欧元。

材料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三十多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演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写出三件标志性的大事。)
2021-08-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四县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汤伟《全球治理的新变化》绘制


如图能够反映全球治理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21-08-24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2016届高中毕业班“卷中卷”大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5 . 比较学习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让别人有钱了,他们就能够向我们购买更多的产品…… “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摘编自《工业先声》

材料二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材料三   1933年美国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凡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同时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摘编自《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材料四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五 亚洲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各国要想维持现有经济增长水平,内部基础设施投资平均每年需8000亿美元。现有的多边机构(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每年能够提供给亚洲国家的资金约为200亿美元。私人部门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的项目较难。亚洲经济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不能很好把高额存量资本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2013102日,习近平主席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201410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正式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共同决定成立该行。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已是首屈一指,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据中国新闻网等


(1)材料一中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分析说明其中一项政策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和美国在农业调整举措上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分析其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实行材料四中政策的原因。结合材料五,谈谈中国倡导设立“亚投行”的现实背景。
2021-08-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股市受到重创,巨幅下跌,有的国家甚至濒临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各国之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说明了
A.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已经失灵B.霸权主义渗透到经济领域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速D.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2021-08-2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美国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又一次让国人真实体会到看电影一票难求的火热场面。难以想象,在一部好莱坞超级大片里,“竟然能找到三分之一的中国元素”。该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梦工厂迎合中国现金,追求商业利润B.英国对华输出美式自由民主价值观念
C.全球化时代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和融合D.现代中英民族文化呈现出“趋同性”
2021-08-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认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而经济全球化抗议者同盟认为,经济全球化为贫穷国家带来灾难。出现以上两种对立观点,主要是由于
A.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B.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
C.学术水平高低的差异D.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无法建立
9 . 如图是初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图,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科技革命的推动B.世界市场的扩大
C.跨国公司的发展D.国际秩序的稳定
2021-08-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60年,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生产国联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护本国石油利益和收入。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20世纪后期
A.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D.生产与消费成为两大矛盾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