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及问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

——摘编自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

材料二   发达国家将继续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只有1%,而且形式各不相同:日本稳步增长,美国小幅减速,欧元区则进一步收缩。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从2000年的22%上升到2012年的36%。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将以类似去年的速度增长,增速分别略高于4.5%和2.5%,约占2013年全球产出增长的三分之二,仍将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中国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大,未来国际社会有好多游戏规则需要中国参与制定。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3年贸易与发展报告》

材料三   目前全球化过程中,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电讯市场份额中占86%,在农药类占85%,在计算机方面占70%,医药类占60%,其他重要经济领域内其所占的份额也都举足轻重。……为了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欧洲的众多国家开始了联合起来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在人类的现代发展史上的确是一个新的现象。在北美和东南亚地区,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也开始出现。

——陈晓律《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人“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指代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全球化现状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4)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6年1月,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召开会议,达成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协定,史称《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取消各国货币平价和各国货币围绕货币平价与美元形成的中心汇率,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并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二是黄金非货币化,取消黄金官价;三是增加成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成员国可以自由进行特别提款权(SDR)交易。由于缺乏能够取代美国提供新制度安排的国家,牙买加体系事实上仍然以美国为核心制度提供者。美国的权利在市场化旗号下得到了事实上的增强,但同时其义务却弱化甚至虚化了。

——洪波、虞红丹《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牙买加体系的特点与问题》

材料二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储备总额为1228.02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为1.23,较2016年同期增加0.15个百分点,是继美元(62.7)欧元(20.15)日元(4.89)英镑(4.54)加拿大元(2.02)和澳大利亚元(1.80)后的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

——摘编自谈俊《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牙买加体系的内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1-04-19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中,源于西方文明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强行推行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基本制度,使得其与源于不同文明的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选择进行发展的矛盾正在全面展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军事上,以美因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保持绝对优势,对走不同道路的国家进行威慑、胁迫甚至战争;在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通过施压、扶持代理人、接触的方式来改变那些非西方文明国家的政权和发展方向:在经济上,西方国家通过制定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利用金融手段来造成不平等的发展环境,获取不对称甚至不正当的利益;在文化上,通过所掌握的学术上、政治上的话语权,对非西方文明国家进行渗透、宣扬西方意识形态,为“颜色革命”创造案件。

——摘编自周建明、焦世新:《从东西矛盾到西方与多元文明的矛盾》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材料中所给的表现中的任意一方面,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有关知
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以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为主导,其进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它服从资本追求高额剩余价值的目的,使剥削、贫富差距等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弊端在全球蔓延。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造成整个社会的分裂状态,形成长期失业和贫困人口,民众因此而发起反全球化运动。由此看,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源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不公,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人民不能公平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复苏乏力、陷入长期停滞状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等更加严重,促使保护主义更加严重,民众的反抗运动持续深化。同时,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发展成为政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

——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的《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加速发展。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和改革,不断加速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摘编自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对此次危机的方法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021-03-15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国外,只许用英船装载或用输入国的船只装运。”詹金森任英国首相期间(18121827),按照工业资产阶级的旨意,撤销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罗伯特.皮尔第二次任首相期间(18411846),取消了60种商品进口税,废除了《谷物条例》。随后英国在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

——摘编自王玮等《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随着3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的再度紧张,“斯大林及其助手就坚信,他们将不得不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否则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或许苏联就有可能被资本主义所摧毁。”然而,工人低下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高效的驾驭从西方进口的设备。1935830日夜间,斯达汉诺夫在一个工作班内采煤102吨,超过了当时定额的13倍。不久,斯达汉诺夫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与1913年相比,1937年苏联人均工业产量增长速度为610%,工业生产水平跃升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的流动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兴起。恰好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新的时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展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到2010年,中国在超越日本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摘编自郑必坚《新时代中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651年《航海条例》颁布的主要目的,并分析1849年英国能够废除《航海条例》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斯达汉诺夫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该运动对苏联经济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条件,并说明中国“抓住了新的时机”的主要措施。
2020-11-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所接触的国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清“属国”,即“朝献之列国”,如朝鲜、缅甸等;第二类是“外国”,即“互市之群番”,如俄国、英国等。清朝与前者的外交是传统的宗藩体制下的古代外交,“属国”对清朝有朝贡的义务,受清朝敕封,使节自愿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清朝与后者的外交,属于近代外交,这些国家与中国交往,是为了取得贸易上的利益,它们不受清朝的“敕封”,使节要求“平等”相待。由于交通的限制,中国缺乏对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了解,认为自己是世界的文化和地理中心。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

——摘编肖杨岩《清代前期外交研究》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在强大且持续的压力之下,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开始了艰难的转变。中国外交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以宗藩体制为中心的传统外交向以条约体系为核心的近代外交的转型。

——摘编自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全球化带来全球问题,解决全球问题需要在全球框架内进行,需要全球视野、全球意识和全球治理理念,这给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外交带来了新的挑战。全球治理的目标在于形成国家间、国家层面上的规范、组织和运作规程。对此,中国非常有必要以公共外交能力的提升为切入点,讨论在理论与实践领域需要努力的方向,特别是了解新世纪面临的新型国际关系观念的塑造,以国际法治为代表的全球治理格局对我们的挑战,以及在公共外交的知识、人才、制度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和需要做出的努力。为达到善治的目标,就应当把法治视为全球治理一以贯之的原则。

——摘编自何志鹏《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近代外交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治理理念诞生的背景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2019-12-1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到要求。

材料   大英博物馆有两件特别的文物。一件是在非洲馆的来自埃塞俄比亚一个基督教堂的圣坛服装年代大约为1700年。这件衣服的料子是中国的丝绸,但是由来自也门的犹太织工织造的。另一件来自关于毛泽东事迹的展览,那里展出了一块墨西哥银元,铸造于1896年。之后,在中国的一个通商口岸,一个中国商人在这块银元上打下了自己的印记,表明他以个人的声誉担保这块银元的重量和成色。又过了一段时间,这块银元被印上了“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字样,变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个革命根据地里的流通货币。

——摘编自《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你所提炼的议题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清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9 .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等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吸引海外各国派使团通商,以壮国威,明初对各国均一律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海外各国纷纷派商团前来访问,中国的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明政府花销加大,政府不堪重负。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年间开始,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到了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二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全球化”也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等,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具有推动作用: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阿里巴巴全球性改革、中国自贸区创新实验等。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趋势和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全球化进入发展新时期的有利外部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认识。
2019-12-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启东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2009719日,《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

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90年代以来,墨西哥,亚洲,俄罗斯、巴西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国家资本的快速流动和失控的后果有了惨痛的认识。

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

材料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摘编自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反对全球化的角度和目的。
2021-03-0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美澳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选科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