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10-26更新 | 33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全球化]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跨国公司将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和主要投资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还会日益加快。

——摘编自张文红《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具体表现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并分析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 .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经济全球化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产生了全球经济向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何干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等

材料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念不仅是中国外交实践的重要指南,而且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任何世界秩序都需要解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冷战结束以来,尽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不少国家的民众特别是儿童依然生活在战火硝烟之中……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潘忠岐《中国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并结人定合所学,写出当代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发展摒弃了“国强必霸”的旧逻辑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倡导的解决方案。
2022-06-3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牟,登封等六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自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同时出现了反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首创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召集工人。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共雇佣278名工人……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关贸总协定签署
1956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三   令人震惊和值得的深思的是西方国家既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又是反全球化的主阵地,西方国家反全球化的主要群体是担心失业,担心丧失福利,害怕经济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

——王晓梅《西方国家弱势群体“反全球化”的根源》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部分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由民间变为政府牵头,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都说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成为反对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姜少敏《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的博弈过程、现状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些变化的重大事件或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方国家“反全球化”力量的变化和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反全球化”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摘编自《江泽民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20001115日)》

材料二   在反全球化的旗帜下,汇集了不同政见的团体,常常能看到游行行列中象征劳工权利的红旗、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绿旗、无政府主义者的黑旗交相辉映。一般而言,右翼反全球化主义者认为,全球化是对国家经济和国家认同的威胁,是针对西方文化或白人的世界性的精英政治阴谋的结果,建议用民族主义和排他主义解决问题。相比于右翼,左翼反全球化人士在活跃分子数量和公众关注方面都显得远更重要。他们通过抗议活动引起公众注意,认为全球化背后的资本主义逻辑在国内和世界范围都导致了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以及对生活方方面面一包括健康、教育和文化一的商品化处理。

——摘编自钱婧《反全球化运动背后的另——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2021-11-0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技术通过扩散对霸权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荷兰、英国,还是美国,技术扩散都在其崛起阶段提供了主要的推动力,并为之自主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霸权兴衰更迭的不同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175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时代,更是建立在众多他国技术的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先进技术大量涌进英国,并被整合与补充,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在权鼎盛阶段往往会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如英国),这种政策有助于推动霸权国商品、资本等的自由流动,支撑霸权国家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导致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扩散,导致潜在的党争对手从技术扩救中获利。而在霸权的维系与衰落阶段,则往往会采取较严格的管控政策。

——据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等整理

材料二 民族国家的出现,技术扩散逐步受到国家的主导。英国造船业的兴起,是从模仿荷兰的先进造船技术开始的。特别是在1688年荷兰总督威廉就任英国国王后,大力鼓励荷兰熟练工人去英国工作,进一步加速了造船技术向英国的扩散。1790年,英国的“叛国者”——塞尔斯莱特将英国新式纺纱机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与相关知识熟记于心后移民到美国,并在美国成功仿制出新式纺纱机,成为美国近代棉纺工业的先驱。

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中间品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工业化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技术通过进口对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较大的正效应。

——摘编自赵朝龙《近代霸权兴衰与护持的技术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在霸权兴衰更迭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不同时期国际技术扩散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国际技术扩散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以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为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极富洞察力地提出:“我们的时代”的根本特征和基本标志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生产全球化促进了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财富的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摘编自李志军《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不可阻挡》

材料二   201982425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在法国南部度假城市比亚里茨(Biarritz)举行。24日,大批抗议者在附近进行反G7示威游行,爆发了激烈的警民冲突。参与者的人数约在900015000人,至少有68人被捕,其中有38人被拘留。据路透社报道,反全球化人士、环保活动家、法国“黄背心”和巴斯克(Basque)民族主义者都在游行队伍中,共同抗议世界领导人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们的无所作为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据媒体报道,示威者的诉求还包括亚马孙热带雨林大火、气候变迁、女权主义等。

——摘编自钱蜻《反全球化运动背后的另一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反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并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斯移特—霍利关税法》,将总体税率从之前的约15%提升到近20%,最高关税比率接近60%,成为历史上最高关税。这一举措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报复性提税,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进口管制加强,贸易战日益激烈。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美国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关税法》,宣布美国可以单方面确认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是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并由此开展贸易报复,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

——摘编自陈人江《关于世界贸易史的几个事实》

材料二   1979年中美建交后,贸易关系有了很大改善。1981-1983年中美贸易出现波折,主要原因是美国继续对台军售。上个世纪90年代后,美国当局又把中美相互给予的最惠国待遇与所谓中国"人权问题"挂钩。中国入世以后,中美贸易摩擦频次增多。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商品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有巨大的需求,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产品日益依赖,双方的经贸交往互补性很强。中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美国来说并非至关重要。19851991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4.28亿美元增加到127亿美元,201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其全部对外贸易逆差的47%。特朗普就任后,把中国作为践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焦点国家,发动了史上国家间最大规模的双边"贸易战",为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摘编自卢荣忠、孙忠《中美贸易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并分析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造成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该如何应对当下的中美贸易战。
2021-06-2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是国际贸易的空间运动形式,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5世纪到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先后发生的地理大发现、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中心地区也开始由地中海沿岸各国向北大西洋两岸转移。继英国之后,18世纪至19世纪末,在法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运动,都促使这些国家由过去的农业国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国。到20世纪初,北大西洋两岸成为世界经济贸易最发达地区,最终奠定了它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区不可动摇的地位。

——摘编自何云魁、于志达主编《国际贸易地理概论》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日益由纵向的垂直依附向横向的相互依存发展,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的大系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由此构成的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也相应变动,经历了从一国独霸到多种力量并存竞争的演变过程。

——摘编自李景治、林延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中心区的转移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演变历程,说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
2021-06-07更新 | 33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定位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