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10-26更新 | 33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技术通过扩散对霸权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荷兰、英国,还是美国,技术扩散都在其崛起阶段提供了主要的推动力,并为之自主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霸权兴衰更迭的不同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175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时代,更是建立在众多他国技术的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先进技术大量涌进英国,并被整合与补充,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在权鼎盛阶段往往会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如英国),这种政策有助于推动霸权国商品、资本等的自由流动,支撑霸权国家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导致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扩散,导致潜在的党争对手从技术扩救中获利。而在霸权的维系与衰落阶段,则往往会采取较严格的管控政策。

——据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等整理

材料二 民族国家的出现,技术扩散逐步受到国家的主导。英国造船业的兴起,是从模仿荷兰的先进造船技术开始的。特别是在1688年荷兰总督威廉就任英国国王后,大力鼓励荷兰熟练工人去英国工作,进一步加速了造船技术向英国的扩散。1790年,英国的“叛国者”——塞尔斯莱特将英国新式纺纱机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与相关知识熟记于心后移民到美国,并在美国成功仿制出新式纺纱机,成为美国近代棉纺工业的先驱。

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中间品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工业化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技术通过进口对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较大的正效应。

——摘编自赵朝龙《近代霸权兴衰与护持的技术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在霸权兴衰更迭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不同时期国际技术扩散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国际技术扩散的影响。
3 . 贸易自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但也时常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的20年里,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推动者。……为了维持和扩大32项双边削减关税协定带给美国的利益,也为避免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各国经济政策的重演……在美国的积极倡导下,1947年10月,23个国家签订了一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后多次通过多边谈判的形式削减关税,使各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税大幅度降低,为20世纪50---60年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林钰《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充满摇摆性和矛盾性,即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交替运用,《1974年贸易改革法》即体现了这一点。此外,美国还对不同的经济体实行有差异性的贸易政策……进入21世纪,美国成为世界上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国家,美国对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加拿大、土耳其、韩国等在内的众多贸易伙伴发起贸易战,加剧全球贸易摩擦。

——摘编自郭百红、顾学华《美国国际贸易政策演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签订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2021-07-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是国际贸易的空间运动形式,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5世纪到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先后发生的地理大发现、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中心地区也开始由地中海沿岸各国向北大西洋两岸转移。继英国之后,18世纪至19世纪末,在法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运动,都促使这些国家由过去的农业国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国。到20世纪初,北大西洋两岸成为世界经济贸易最发达地区,最终奠定了它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区不可动摇的地位。

——摘编自何云魁、于志达主编《国际贸易地理概论》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日益由纵向的垂直依附向横向的相互依存发展,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的大系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由此构成的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也相应变动,经历了从一国独霸到多种力量并存竞争的演变过程。

——摘编自李景治、林延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中心区的转移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演变历程,说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
2021-06-07更新 | 33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定位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信息革命所催生的模块化生产在几乎所有产业都导致了国际分工的关键性变化:生产和服务功能在地理上的分散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新发展,从而催生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迅速扩张。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采取外包和国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把大量生产活动转移到我国,从而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激增。当时国际贸易中分工的基础已经以生产要素为主,我国通过廉价劳动力来参加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只负担劳动力密集部分的任务。中国的新发展模式在适应全球化这一新环境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它依靠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迅速地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材料二   正像历史上欠发达国家从没有沿着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垂直分工链条实现产业升级一样,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实现从加工制造到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而要达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我国需要控制并保护高端产业链并孜孜以求其独立发展。出口创汇和以出口为目的的外国直接投资所积累的巨额美元储备,不仅一直在虹吸国内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而且也使内地或内需产业一直在补贴沿海地区和出口导向型部门,并加重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有的民族企业因此也被压制在低端,本土制造业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积累起来的资金不得不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等投机活动中。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贾根良《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多研究发现气候冲击引发的经济冲击是造成暴力犯罪、冲突和内战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宗教活动,从更广义的范围观察,它通过经济冲击直接威胁社会稳定,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的脆弱性在气候冲击下更是暴露无遗。通过对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发现,气温的降低会显著增加社会不稳定程度,且具有长期的持续效应。学者考察了2000年来干旱与洪涝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王朝的影响,发现降雨量越少,游牧民族的入侵的概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在温暖期,中国经济繁荣,民族统一,国家昌盛;寒冷期,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游牧民族南侵,农民起义,国家分裂,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

——根据梁若冰、【美】布雷特·辛斯基的文章整理

材料二   早在2007年,由英国电视导演马丁·德肯执导的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指出:1940年至1975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上升,但气温却连续30多年下降,可见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没有直接关系。……无独有偶,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发生的“气候门”事件引发轩然大波: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服务器被一名黑客入侵,上千封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13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遭到窃取,并被公之于众。在一封被公布的电子邮件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人菲儿·琼斯写道,在编辑新的数据时,他将实际气温数据添加到过去20年里的系列中的工作,同时还有对1961年以来气温下降趋势的隐瞒。而菲儿·琼斯正是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负责全球气象数据整理的关键人物。……发达国家率先完成工业化,自身发展高端服务业之时,突然竖起环保大旗把主要依靠资源出口和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摆上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桌,受到国际社会的怀疑和非议也无可厚非。

——沈立《全球变暖背后的博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全球气候变化进行谈判的背景,分析国际社会对这一行为的怀疑和非议的原因并指出争议的本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 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犹豫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实际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019-01-30更新 | 1818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5届河南濮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17-18高二上·广东梅州·阶段练习
8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简表

项目按当前价格计算的价值(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
1982年1990年2000年1990~1995年1996~2000年
国际直接投资59020901271021.140.2
跨国并购15101144024.051.5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材料三   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全球化依然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球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消灭地球上的文化差异这一点上,全球化完全失败了。毋庸说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人们失去了一体感,开始从过去的传统和文化中寻找自我。这正导致世界陷入不稳定。本来让日常生活中的日历、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都同一化是非常荒谬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特别重要的是人们的记忆,虽然美国通过好莱坞的电影、美元钞票和B-52的力量蛊惑和统治着世界,但是并不能支配人们过去的记忆。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晚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表现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克林顿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有何差异?为什么有此差异?
(3)材料三中提出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一观点,你认为是否正确?说一说你的看法。
2018-11-02更新 | 7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午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首先,“一带一路”具备强大的经济投入,一些地区建造更多基础设施,像公路、铁路以及船运等,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这将充分调动沿路国家未充分开发的增长潜力,也将极大缩短欧洲和中国陆路交通的时间,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

——《南方周末》2017年5月10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有何不同。并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意义。
10 .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各国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二主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是国际性的。……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中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结果是一场几乎给每一个社会都带来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全球范围的崩溃……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避免“全球范围的崩溃”,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