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全球性的开放与参与。迄今为止,我们所观察到的全球化1.0和全球化2.0主要是殖民主义的历史,是以单一或少数世界霸权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无论是参与其中还是被排斥其外,也无论是被动进入还是主动参与,最广大的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从中获益。直到全球化3.0时代,才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分享红利、世界范围贫困大幅度减少的格局。与此同时,一些政治家因势利导,把矛盾引向新兴经济体贸易伙伴,一些国家领导人甚至充当了反全球化逆流的始作俑者,在国际政治中做出激进的保护主义行径,在国内政治中突显民粹主义色彩。可见,要想使全球化真正成为全球经济繁荣和各国共享的推进器,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在国际关系层面,都必须创造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开放和包容,使各国普遍平等参与;二是实现国内国际政策的衔接互动。这样,不仅创造各国共享的全球化红利,也可借助国际竞争环境和世界分工体系为各国国内经济发展创造关键条件,实现各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国内收入分配机制及再分配政策实现全民共享的发展。

——蔡昉《思考经济全球化的命运实现开放包容全民共享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提炼的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必须从材料中来,论述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清楚)
2019-12-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19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1985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全球产出总量从1960年的6.5万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1万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4%。人均产出即人均实际收入大约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平均意义上的一个普通世界公民的生活水准在将近40年中提高了一倍多。1990年全球最贫穷国家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而同期美国的人均年收入为18000美元,二者相差18倍多。如同二战后全球人口与生活水准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样,这种贫穷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上存在的巨大不平等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罗伯特·卢卡斯《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4年,巴西通过一项法令,实际上禁止了大部分外国计算机的进口,其目的是为了给处于初级阶段的本国计算机产业提供保护。法令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专门的“计算机警察”在公司的办公室和学校的教室中搜查非法进口的计算机。该法令实施的结果却令人失望。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迅速发展的世界水平落后许多年,其消费者却要支付2倍或3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同时,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太高,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所以巴西的计算机公司不能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产品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计算机的高价也损害了其他经济部门的竞争力。1990年,巴西经济部长说:“由于这一不理智的国家主义,我们变得更加落后,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工业的现代化发展。”

——据(美)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


请围绕“开放市场与国家发展”的主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19-09-05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摘编自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1870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3)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②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份博览会名称国家举办地主题或内容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英国伦敦1851年英国首创万国博览会,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万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
1876年美国独立百年展览会美国费城
1878年第三届巴黎世界博览会法国巴黎
1889年第四届巴黎世界博览会法国巴黎
1933年芝加哥万国博览会美国芝加哥进步的世纪
1964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美国纽约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人类与世界

1970年大阪万国博览会日本大阪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84年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美国新奥尔良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85年筑波世界博览会日本筑波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注:【1】1英尺=0.3048米;【2】1993年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确定主题的世博会,此前历届博览会均无主题。


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60年代的纤维、石化、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机床、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彩色电视机、汽车、机床为代表的加工组装业。以电视机为例:1966年,日本电视机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其中,黑白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由1965年的10%增加到1970年的28%,彩色电视机由1965年的1%增加到1970年的16%,由此引发日美彩色电视机摩擦。1968年3月,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11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经过美国财政部和关税委员会调查,1971年3月,美国财政部决定征收反倾销税。1980年4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赵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特点》


材料提供了一个日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铁路发展大事简表

19世纪中叶1830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曼彻斯特一利物浦)运行。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一战”前不仅拥有29个国家的100多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大规模铁路修建主要集中在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铁路,60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1964年在日本投运,法国、德国高铁后来居上。
21世纪以来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
2005年中国开始建造高铁。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60%以上,并与17个国家协商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连通欧亚高速铁路网络。

——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5-01更新 | 652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阶段时间主要涉及地区主要表现
第一阶段:形成16世纪—19世纪中叶由欧洲到北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
第二阶段:发展和扩散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逐渐波及世界民族国家的涌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第三阶段:在全球的确立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亚、非、拉地区和欧洲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第四阶段:陷入困境和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民族主义受到冲击;地区间民族矛盾突出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9 .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541-664年,发生了“查士丁尼”鼠疫。这次鼠疫源自中东,通过商路和战争路线传播到整个拜占庭帝国,后来从欧洲大陆传到英国。拜占庭史学家讲其归因于“上帝的惩罚”。鼠疫引发了欧洲人口下降和劳力短缺。民众对瘟疫产生的强烈的恐惧心理严重地扰乱了拜占庭帝国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迅速丧失。1347年——1351年爆发了“黑死病”。这次鼠疫源起于蒙古,随着蒙古帝国的军事和贸易扩张传入欧洲大陆。死亡人数达2000万,占欧洲总人口的1/3,部分地区可达2/3.大量人口的死亡,大片土地荒废,西方学者称其为“欧洲农业萧条时期”。但它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黑死病的蔓延,给人们带来恐慌。教徒们开始对基督的爱心和教会的作用产生怀疑,教会专制地位动摇。人类历史第三次鼠疫被称为“香港鼠疫”。1894年开始于香港,然后蔓延至中国广州、上海等地。20世纪30年代到达高峰,波及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穗港两地人员往来频繁,很多人未经卫生检疫部门的检测,到香港后多在交通繁忙的车站、码头工作,遂成为传播病菌的主要载体。瘟疫的肆虐令当时的香港经济与商业贸易几乎陷于停滞状态,但对于健全殖民政府的传染病预防机制和提高殖民地的公共卫生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李超《历史学语境中的瘟疫》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0 .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19-03-17更新 | 15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5月5日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