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 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 认为,在专制社会里,法律体现了君主个人的意志,成为了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法律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是公民经过理性、自由的讨论而形成的统一意志。用法治的手段制约和规范政府的权力,充分实现社会治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成为建构有限政府的必然选择。政府治理法治化从根本上否定了特权意志,保证了所有人对法律的服从,有效的制约和规范了政府权力的行使。洛克意识到权力的过度集中可能会使政府侵犯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损害公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制约与平衡政府权力成为了构建有限政府的必要前提。

——摘编自沙金《走向有限政府:洛克政府理论及其启示》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2-2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时期的作品
A.思想内容固守传统B.风格未能实现突破
C.题材多以宗教为主D.影响范围极其有限
3 . 1534 年,耶稣会在巴黎创建。会内纪律严格,一般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和教皇。会士可以不穿僧服,不住修道院,加强同世俗间的交往,兴办学校、医院,结交各国宫廷显贵,甚至担任官职。据此可知耶稣会
A.意在冲击天主教的精神统治B.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
C.不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整合D.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组织
4 . 希腊哲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学派可谓其发源地。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有如下观点
泰勒斯原初的实体是水。
阿那克西曼德这种实体不是任何诸如水、火之类的物体,而是某种“不生不灭”的东西。
阿那克西美尼原始物质是空气。空气稀薄时形成火,凝聚时形成风、蒸汽、水……

由此可知,米利都学派哲学
A.以无神论作为基本出发点B.打破了世界起源神话信仰
C.重视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D.建立在科学与理性基础上
2020-02-0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思想统一,天下归一B.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C.反对迷信,蔑视神权D.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2020-01-21更新 | 67次组卷 | 4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启蒙运动在17世纪的英国表现为一种试图在上帝的羽翼下发展理性的审慎主张,在18世纪的法国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复信仰的激进姿态,那么它在稍晚的德国则表现为一种努力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稳健立场。作者旨在强调启蒙运动
A.对宗教的批判并不彻底B.理性内涵不断丰富发展
C.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权威D.核心的价值理念未统一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8世纪中西方出现的部分文化现象。

1590年,李贽出版《焚书》。1602年,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入狱。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北京,向明神宗献自鸣钟、八音琴、三棱镜、天主像、圣母像等。次年在中国刊印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07年,由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正式出版,使西方几何学第一次传到我国,对我国的几何学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
1612年,《泰西水法》由意大利传教士讲授,徐光启根据笔记整理,并结合中国的水利机械情况经过实验后编译成书。后被收入《四庳全书·子部农家类》和《农政全书》。
1613年,耶稣会士曾德昭到达中国,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
1663—1679年,黄宗羲于慈澳、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1756年,伏尔泰的《风俗论》在日内瓦出版。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也对中国有不少论述。伏尔泰借用中国儒家思想对当时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从表中提取至少两条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9 . 有人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最有可能是
A.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B.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伏尔泰与法国贵族D.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2020-01-04更新 | 135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1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10 . 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这一现象说明(       
A.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
C.艺术创作的题材由以宗教为主转向以世俗为主
D.设计作品署名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2019-12-24更新 | 139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0年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