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0 道试题
1 . 15世纪末,达·芬奇通过解剖,对人体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利用自己娴熟的绘画技巧将人体结构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他还发现了空气透视的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于绘画中,达到了更加生动的透视效果。这反映了
A.浪漫主义绘画展示人体美学B.人文主义文化蕴含科学意义
C.艺术家追求人体健美的姿态D.绘画否定了天主教神学理论
2 . 14、15世纪,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教堂只是众多公共建筑的一种,地位不显赫,规模也不大,一般只有一个大厅,追求赏心悦目,具有世俗生活的情趣。这反映了
A.市民价值取向占主导B.宗教失去了神圣地位
C.威尼斯经济实力衰落D.宗教屈从于王权统治
2022-05-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检测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柏拉图认为,教育实际上就是城邦公共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城邦的公共政治生活培养有知识、有道德的公民,而道德教育就是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以便使城邦的政治生活实现良序。据此可知,柏拉图
A.强调教育对美德培养的重要性B.其思想具有浓厚的民主意识
C.利用教育谴责道德沦丧的时弊D.认为教育应服务于城邦政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6世纪,德意志许多宗教人士都强调教会信徒识字的重要性,通俗版《圣经》也迅速普及。到19世纪,德意志地区民众的识字率比很多天主教国家要高。这反映了16—19世纪德意志地区
A.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B.新教伦理的影响逐步扩大
C.科学技术逐步领先世界D.已经具备国家统一的条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卢梭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待遇,因为每个人都把自己彻底的交给了集体。任何结合者都没有任何个人的权力,因为任何人拥有了这些权力,在没有更高的权威和公共权力的情况下,个人就会将这种权力无限扩大,长此以往,人类就又回到之前的状态。据此可知,卢梭的主张
A.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B.强调公民应有信仰的自主权
C.旨在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D.助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学教育一派在明清两朝,即使出现官方扶持的情况,也不能占据主要位置。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理学与心学。不过,实学由于其主流反对理学、心学的空疏虚浮,倡导功利主义思想,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民主进步思想的形成,因而无疑体现了儒学的一个方向,客观上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实学教育家的思想不过是有感于理学、心学于经济于政事无补、光培养虚妄空疏的人才的情况,而期冀以恢复先儒传统,重新振作儒学经世致用一端罢了。

——摘编自林李楠《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材料二   在这个文化转型的漫长过程中,1516世纪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水岭,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文化变革活动象征着一个新生命的萌动。但是旧的文化尚未死去,新的文化也未壮大,双方仍然相互撕咬着纠缠在一起。到了17世纪,宽容精神、国家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勃兴已经基本上决定了这场旷日持久战斗的胜负,但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最终凯旋曲一直要到18世纪才被启蒙运动奏响。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实学思想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5~17世纪中国实学思想和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及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5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说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话:“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来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任何哲学的产生,是以前人已取得的思想成果作基础的。后人要创立新的哲学,往往要踏在“前人的肩上”。

——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卢梭(1712-1778)的这一言论最适当用来解释
A.西方古典文化的再生B.封建专制统治的存在
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D.民众面对强权的妥协
2022-02-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如图为在帕乔利出版的算术和代数学的教科书《神圣的比例》(1509)中,达·芬奇所作数学图解插画;如图为解剖学家安德烈亚斯·维萨留斯于1543年出版的《人体的构造》中,著名画家提香的学生卡尔卡刻制的版画。这主要反映出
A.图像成为科技知识表达的重要方式
B.人文主义隐喻艺术的图像特性转变
C.自由的学术环境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近代科学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兴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