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摘编自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并设计了新的教育制度,为法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他们对宗教道德的虚伪深恶痛绝,主张从人的善良天性出发,培养博爱的道德和对劳动的尊敬,在民主制度下对青年进行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由国家管理、为国家育人,教育与宗教分离。在启蒙运动以前,法国初等学校数量少,教学质量低,学校只是少数特权阶级及富贵子弟出入的场所。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这一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的教育法令来推进普及教育的实施。启蒙思想家们主张增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促使学校为现实服务、教育与生活联系、理论与实际结合。

——摘编自刘晓兰《启蒙运动与法国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教育的演变趋势。
2023-03-0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马丁·路德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支柱,而且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但是,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并排斥其他教派,这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体现了宗教改革(       
A.适应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B.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学统治的权威
C.宣扬了先进的启蒙运动理念D.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和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624年,英国司法界围绕高利贷展开了激烈争论。当有人强调高利贷与教义不符时,一大群人反驳说:“不应当再服从它们,也不应当再记住它们。”这表明(     
A.经济发展冲击宗教伦理B.教会势力退出经济领域
C.法治进步引领经济发展D.社会大众支持金融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思潮中的重新评判传统,并不仅仅是批判孔教。在胡适、梁启超等学者的努力下,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以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与西方争胜。胡适最先运用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逻辑思想,注重古代哲学家著作的真实性。胡适还呼吁扩大研究的范围,打破一切门户之见,庙堂的与草野的文学均应该研究。他对墨家学说和古代白话小说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从1919年起,梁启超开始着手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在中国史学、墨学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领域都有建树。梁启超、胡适、汤用彤、梁漱溟批判性地考察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冯友兰关于道家和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成为传世经典。中国学者的某些杰出研究成果甚至获得了外国权威机构的肯定。大体上,从事国故整理工作的重要学者,他们所做的工作要比早期那些攻击传统的人更具有建设性,也可能更具有远见卓识。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文物古迹的毁损问题严重,引起了保存古迹运动。历代教皇收集异教的雕刻品和零散的建筑物,并运抵教廷与罗马的博物馆存藏。许多古典的雕刻品被藏于王宫和花园。马佐拉与贝蒂尼经过4年的功夫,尽力模制罗马遗迹上的雕文,然后发表了《罗马城的古隽语》。1515年,教皇利奥任命拉斐尔整理古物,他和同伴一起设想了一个颇为不凡的考古计划并加以实施。遗迹古物的寻获,影响了整个艺术界和思想界。米开朗基罗的《布鲁塔斯》,其拟古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文学将基督教的神学转化为异教的神话,并以奥林匹斯取代天堂。绘画方面,古典的影响表现于异教的主题画。古典的夸耀很明显地表现于新建的圣彼得大教堂,建筑费高达100万金币,“实为空前伟大的建筑物”。

——据【美】威尔·杜兰特《文明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整理国故运动”兴起的原因,概括其取得的“建设性”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意大利“保存古迹”的方式,分析该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3-02-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5 . 1755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生大地震,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对此,伏尔泰质疑天谴论,批判欧洲思想界流行的“乐观主义”哲学。卢梭不赞同伏尔泰,他认为天灾中有人祸的因素,即当地人为地有两万栋六七层的房屋挤在一起,才造成严重伤亡,文明人要自我严厉检讨。据此可知卢梭(     
A.带有浪漫情怀B.猛烈抨击启蒙思想
C.更具理性精神D.主张乐观面对灾难
2023-02-2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薄伽丘的《十日谈》描写了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期间的100个故事。其中一则故事讲到:一个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在好友劝说下到罗马考察,结果目睹了罗马教廷教会的肮脏腐败,他大为震惊。但回来后,他却马上改信了天主教,理由是无论教会中的人员怎样糟践他,却仍有大批忠实的信徒,不正好说明天主教的可贵吗?这一故事说明(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B.宗教伦理影响深刻
C.疫病流行改变历史D.宗教改革亟待进行
7 . 十六世纪,当天文学研究表明《圣经》中记载的月亮比土星大的说法是错误的时候,加尔文对此解释到:“摩西是用一种通俗的笔调来写作《圣经》的,他所描述的是一切具有常识的普通老百姓所能理解的东西,而天文学家所探索的,只能为具有颖悟力的人类智者所理解,‘展示的是对上帝美妙智慧’认识的更进一步。”据此可知,加尔文(     
A.倡导继承古代先贤的哲学精神B.强调《圣经》拥有绝对的权威
C.巧妙地将理性与信仰统一起来D.否定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世纪40年代,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进行改革,奉人民的幸福为最高法则,致力于加强国家力量的“国家幸福”和“追求物质的幸福”。这表明当时(     
A.代议制成为政治改革的追求B.主权在民思想产生广泛影响
C.工业革命拉大社会贫富差距D.开明专制更能为欧洲所接受
2023-02-1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自1755年伏尔泰在法瑞边境的费尔奈定居后,欧洲各国的拜访者纷至沓来。其中不仅有众多默默无闻的来访者,也有大量来自各国的贵族、总督、法官等权贵,甚至还有一些坚决的反对者,史称“费尔奈朝圣”。对此解释正确的是,伏尔泰(       
A.宣传人权学说影响较大B.主张革命受到政敌批评
C.文学著作众多引发追捧D.首倡近代文明成为圣哲
2023-02-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在16世纪后期,西欧部分地区的家庭几乎取代教堂成为宗教崇拜的中心。父亲权充牧师,带领全家人做每日的祈祷,阅读圣经、诵读诗歌,母亲则教小孩子教义问答。这体现了新教(       
A.“廉俭教会”的诉求B.“信徒皆祭司”的理念
C.“信仰自由”的主张D.“教随国定”的原则
2023-02-16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