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4 道试题

1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与佛道的碰撞中,经朱熹之手改造后,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这一新儒学构成了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直至19世纪后期。其结果是用理性的补充和对原理的阐述加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这十分有利于无可比拟的中国文明的持续性,但其代价是形成了一种与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相反的、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

——《全球通史》

材料二关于异端教徒,应该注意两点:一点是关于他们自己方面的;另一点是关于教会方面的。关于他们自己方面,他们有罪:因此,不仅应该以绝罚把他们逐出教会,而且也应该用死刑把他们与世界隔绝。因为败坏那保存灵魂生命的信德,远比伪造维持现世生命的钱币更为严重。所以,如果伪造钱币,以及其他为非作歹的人,立即可由政府当局公正处死,那么异端教徒一经证实犯有异端,就更有理由,不仅可以处以绝罚,甚至于也可以合理地处以死刑。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写于1265至127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构建的思想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阿奎那的思想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与阿奎那两人的思想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2 . 14-16世纪的东西方都有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但其性质和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却是迥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思潮就以道德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形式在诸子百家的相互辩难、相互补充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儒家和墨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先秦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有”“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1304---1374)
“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
——波吉奥(意大利历史学家,约1380---1459)
(2)归纳材料二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简要分析该思想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他(李贽)不是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者,确切些说,他是一个时代主导价值观的“反叛者”、主体价值观的“补漏者”一一正如他临死前说的,我的所作所为,于“圣教”有益无害,然其所说之“漏”,且言辞之烈,毕竟痛彻当权者之内心深处。
——《试论李贽人性论思想及其局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性质和历史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东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
3 .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史·近代史编》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摘目

据材料,指出两本著作关于世界近代史叙述的差异(至少两点),你认为哪一部著作更合理,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4 . 教育发展的特点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太学生数量示意图

材料二 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一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此类教育很适合意大利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少部分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1 5世纪随着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拉丁学校教育内容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人文主义者把他们的理想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世俗教育,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人们的宗教知识,而是注重培养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人文主义教育是“自由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它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真正能享受人文主义教育的是那些君主、显贵和富裕市民的子女。
——《欧洲文艺复兴史》
(1)依据材料·指出西汉太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兴起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指出14-16世纪意大利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雅典政事的决断不取决于法律,而是取决于群众”。这说明苏格拉底殉道引发人们广泛的思考,包括法律形式上的正义先于、优于实质的正义,从死亡中获得新生的思想的永恒,舍生取义为实现法的价值的精神值得当今社会尊崇等内容。苏格拉底(       
A.敬告人们恪守道德底线B.鼓励人们要理性思考
C.引导人们遵法守规D.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观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
(2)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9 .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一切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国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197条)上下两院恭请国王陛下录用国会所信任的枢密大臣、大使及其他大臣,在国内外主管国王陛下的事务,否则我们既不能给陛下提供维持生活的费用,又不能对海外的新教徒按其要求,提供援助。
——《大抗议书》(皮姆起草,1641年12月)
材料二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需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16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抗议书》希望实现什么愿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洛克约束权力的基本方案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政治自由”的含义。为此他对国家权力的构建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核心思想,评述梁启超与孟德斯鸠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与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