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在芝加哥大学Haskell讲座的一场演说中,胡适毫不含糊地解释他所谓的“中国文艺复兴”的涵意:《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按:即《新潮》的英文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常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讲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文艺复兴与材料中“新运动”有何相似之处,并简要分析出现相似性的原因。
(2)“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但每场争论之后的结果都造成“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逐渐褪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褪色的原因。
2014-03-03更新 | 10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轰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恩格斯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出发点是什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共同影响有哪些?

(3)启蒙运动确立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启蒙运动坚持的原则有哪些?请举三例说明。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指出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徒,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二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其实质
(2) 有人说苏格拉底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结合材料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014-01-17更新 | 5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在“人与社会”这一哲学命题上,西方人文主义者的探索和奉献精神,彰显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归根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革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古希腊哪一学派“人文主义”的诉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诉求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3)据材料三,指出科学与思想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革命原则”的主要内容。
(4)上述材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据此,你认为在今天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怎样彰显个人价值?
2014-01-17更新 | 7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苏省江阴市五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去世后,他的棺木上刻了这样一行字:“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材料二 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请回答:
伏尔泰和卢梭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请选取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伏尔泰或者卢梭的评价和看法。
2014-01-10更新 | 5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各两点), 并分析“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分析地中海文明不同于东方文明的根源。
(3)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李贽的思想与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理解。
2013-12-31更新 | 8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等。伏尔泰流亡英国期间看到牛顿的葬礼,数万人送葬,宫廷的王公大臣都参加了。而这时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瑞典凄凉地死去。英国通过渐进的政治变革悄悄走上社会稳定发展的快车道,在世界的交往中崭露头角。
——摘编于《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中国人把天上的历史同地上的历史结合起来。其他民族虚构神话,而中国人则用毛笔和测天仪撰写他们的历史,朴实无华,在亚洲尚无先例。中国人通过科举遴选官员的制度,把有道德有见识的人选拔出来治理国家。因而中国是开明君主统治的楷模。
——《世界文化史》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热衷于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宣传思想。1751年到1780年由狄德罗牵头,向140多位法国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军事家、航海家、艺术家约稿,编撰出版了《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工艺详解词典》。狄德罗在发刊词中说“聚集分散在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从而建立一思想的总体系”,他们以献身的精神向封建制度和反动的教会势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世界文化史》【近代卷】
材料五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中国的统治者严格遵守礼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中国是一个暴政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专制政府不应有监察官,但中国却是个例外,监察官对缓和专制是有益的,吏部考察官员,钦差大臣可以处置和奖励各级官吏,因而中国不算是最暴政的。
——《世界文化史》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二、三、四信息,概括指出法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的因素。
(2)结合材料三、五,指出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制度不同态度的共同目的,并分析指出两者对中国文化制度所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2013-11-26更新 | 6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安徽巢湖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历史上,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2013-04-24更新 | 5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 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方面有何相同点?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出现这种不同状况的原因。
材料二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2)材料二体现出哪些民主思想?如何理解马克思称《独立宣言》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3)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和当时国内外的其他条件,分析《临时约法》未能得以实施的原因。
(4)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7—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2013-01-05更新 | 10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山东省青岛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