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冲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而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此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说明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2017-09-14更新 | 308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广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2017-08-04更新 | 2184次组卷 | 4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展开的同时,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然而中西方历史发展轨迹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的“梨洲”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民主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分析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宪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只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2017-04-17更新 | 483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等知识分子)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欧洲都出现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这些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材料三把中国的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的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6 . “文明的进程就是一部人类不断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历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之前也说过,人根本不是生来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有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因果倒置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
第十七条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
材料三:“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序言》(1945年10月)
材料四: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
----肖璞一兵《科索沃战争告诉世界什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卢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亚里斯多德当然是对的”?
(2)材料二是如何阐明“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人权问题国际化”,试结合两则材料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7 . 中国和欧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曾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泰勒斯
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的本原是火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 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
——朱龙华《罗马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和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综合上述材料一、材料二内容,谈谈“轴心时代”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并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2016-11-27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上期12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二     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古希腊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三     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材料四     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钦佩……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观察者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英国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⑴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⑵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
⑶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2016-11-21更新 | 7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
9 .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山多地少自然环境的制约B.城市国家开始逐渐形成
C.海外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D.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
10 .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事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兵,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边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谓人有那女则可,谓见(见:见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梵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雨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禁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出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决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紫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的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2016-10-1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