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范围中国西方世界
1000-1500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出现指南针和突火枪理学兴起与发展元实行行省制度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制欧洲出现资本主义(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世界市场雏形初具
1500-1700年明清王朝推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明中后6期)王阳明心学出现(理学发展到高峰)明末清初出现反正统反专制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康熙: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宗教改革(16-17世纪)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效学原理》发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的代议制开始确立
1700一1800年雍正帝设军机处;专制制度达顶峰古典文化达到高峰欧洲启蒙运动(17—18世纪)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1776年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学《国富论》发表北美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1789年法国大革命
1800一190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新思想萌发(林则徐、魏源)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洋务运动(1861-189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1894-1895)戊戌变法运动(19世纪末)1804年《拿破仑法典》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40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物种起源》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

上表能够反映1000—1900年中国和西方世界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人物观点或名言
希腊泰勒斯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源是火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中国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亚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

——朱龙华《罗马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与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

(4)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的或多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文明之间既相互冲突、相互抗争,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路德之前,德意志地区的教民其实读不到《圣经》,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来自牧师的表述,而牧师的理解来自主教,主教的理解又来自教区红衣主教(也被为枢机主教),当然,最后均来自梵蒂冈教皇的解释。而教皇的解释在每一个传播的节点都会被各级神职人员根据自己的利益进一步曲解。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白话文,并通过印刷术传播,让德意志地区的农民也可以读到,这样教皇和各级神职人员再也无法控制和曲解信息,这最终动摇了梵蒂冈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帮助欧洲走向理性的时代。

——引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材料二1919年底,当英国国王发布公告,宣布实行《改革法案》时,甘地依然建议国大党对此表示欢迎,并且以一种真正的合作精神进行新的立宪尝试。……但甘地对英帝国的信任一直遵到破坏。他发现,英国政府没有设法弥补在旁遮普地区犯下的错误,反而设法遮掩官员所犯下的罪行。……这些发现沉重打击了甘地的信念。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英国的统治总体上是一种有益的机制,但现在他发现,这其实是一副既邪恶又潮讽的面容。面对这样一种“撒旦式的”统治,每一个印度人都有责任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摘编自【印】克里希纳·克里帕拉尼著《甘地传》

材料三文明交往的全球化阶段,与以往人的关系的血缘、地域的不同之处,表面上看,是交往范围的空前扩大,地球变为“村庄”;实质上在于交往借助于信息技术等新的方式,在民族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些新的联系。商品世界、政治世界、文化世界、生活世界互相交叉,推动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新结合,并以本土化的形式,绘制着体现传统性底色的千姿有态的民族国家现代化图景。

——摘编自彭树智《论人类的文明文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新教与旧教相比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甘地对“英国的统治”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结合所学,分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现在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的条件。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谈谈你认为人类文明交往中应奉行的理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到1550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1494年法国的入侵,使意大利半岛遭受了严重破坏。1502年至1505年的4年中,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平均每年只能获得100万英镑的香料,而在15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他们平均每年获得的香高达350万英镑。几个世纪以来,意大利一直向外出口纺织品等工业产品,但行业规定的限制、税收高和工资成本高的阻碍,未能生产出适应不断变化的口味的产品,16世纪后期逐渐被英国、法国等超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马丁·路德)日夜思考,然后我明白了上帝的正义是一种正义。凭借它,通过思赐和纯枠的仁慈,上帝通过信仰给我们正义。在信仰中看上帝,你会看到他总父般友爱的心,其中没有愤怒和冷淡。我没有理由谴责农民,因为他们承诺要像基督要求的那样服从法律和良好的教导,但是我刚刚一转身,他们就不管承诺,出去诉诸武カ了,像狗一样掠夺和抢劫……一句话,他们所从事的纯是魔鬼的工作,只沉湎于抢劫、谋杀和流血。

——【美】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材料三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理性的国家……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后期,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马丁・路德进行简要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理性王国对未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做了哪些理想化的设计?并举例说明恩格斯的观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人认为,一切都应该经过考察、经过质疑,对于思想,不能规定界限。他们还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由鬼神支配的,人不仅是感觉的存在物,而且是有理智的,他不但能感觉到个别的自然现象,也能理解自然规律,这就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理性”思想关系。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另一表现就是对个体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对命运的反抗。即使在城邦瓦解之后,古希腊人仍坚守自由。自由观念的深入人心,也使尊重和发展个体成为人们心中神圣不可动摇的一种信念,于是民主确立了。

——摘编自孙开香《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之解析》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在交锋与消融中渐渐蜕变。中世纪的西欧,人们所有的理想是基督徒式的清规戒律和清心寡欲,在很大程度上鄙薄尘世烦恼;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那种强烈地珍惜尘世幸福和快乐生活的兴趣逐步显现。中世纪的那种在枯燥的基督教义上盛行的禁欲主义,藐视财富和甘于清贫的观念受到挑战;而正当合理享受则备受推崇,对拥有财富的褒扬不绝于耳。以前,人们尊重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式的孤独生活,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却大力推动抛头露面、广泛交际的上流社会生活,倾向拥抱文明开化、现世开放的乐观主义生活情趣。种种进步的社会观念说明:西欧社会已经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社会迈进。

——摘编自肖杰《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生观变化》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迈进”在人生观方面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的财富观念中,普遍认为社会个体的礼仪廉耻比追求财富更重要,求义舍利成了宋人的人生信条。但这种传统财富观受到一些质疑,北宋李觏认为:“人非利不生,竭为不可言!致者人之情,竭为不可言!”意思是说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不能压制人的这种正常的欲望。到南宋,逐渐形成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派的功利主义义利观。陈亮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应该得到承认,“人生不能无疑,有欲不能不争”,指出仁、义、礼、智、信是“五贼”,是阻碍个人发家致富的绊脚石,必须破除它,叶适进一步主张“以义和利,不以义抑利”,最终浙东事功学派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之间的较量中以失败而告终,理学的显学地位进一步加强。

——摘自袁冬梅《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贫问题》

材料二   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把守贫视为美德,把人们获取财富视为罪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财富观上出现重大变化。布拉丘利尼在《论爱财》中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希望获得财富是人们从事一切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人们如果要具备和发挥美德,就必须拥有财富,他写道:“一个人拥有的东西仅仅只能满足他一个人,能成为慈善家吗?”人文主义者们认为,通过努力劳动获取财富有益于文明社会;如果每个人只满足于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财富,那么“城市中的一切光彩、美丽、装饰都会消失,再没有寺院、古迹和艺术……因此,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摘自欧阳萍《略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财富观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产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是航海的民族,希腊人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很容易发现天文、气象、海流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一旦人们知道经验观察可以发现规律,并能做出正确的预测时,他们眼里的世界就不再是受外部力量任意支配、变化无迹可寻的现象;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务之中。

希腊哲学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伊奥尼亚派,其哲学主张具有较浓厚的自然科学色彩。该派代表人物为米利都的泰勒斯,他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他的回答是,水是万物的本原,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摘编自赵敦华《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像智者那样为了钱……苏格拉底始终一贯地坚持说他自己一无所知;但是他并不以为知识是不可得到的。正相反,他认为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他坚持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柏拉图出身于雅典望族,雅典在与邻邦斯巴达的战争中战败时,他还是一个青年。他把失败败归咎于民主制……因此他主张统治者必需是哲学家,公民应该分为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最后的一种公民才能有政治权力。

——摘编自[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哲学起源的客观条件,并指出其与自然科学派哲学起源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人的主要哲学主张,并指出影响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时代因素。
9 .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   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过程中,新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同天主教会的反动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人文主义者和教会都要求接照自己的世界观来塑造这座大教堂,这场争夺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曲折,反映了全欧洲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许多特点。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材料三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从长远观点看,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最终导致了教会与国家的分离;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人道主义、天赋人权和强调人的严的思想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基本价值规范;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1)阅读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说明苏格拉底的研究领域及其在哲学上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人文主义者如何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塑造这座大教堂的,从教会角度出发,用一句话说明该教堂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述启蒙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用典型事实说明“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
2020-11-2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月考(期末备考卷B)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儿童死亡率很高,大量婴幼儿难以活到成年。11世纪之前,童年都被看作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渡阶段,毫无重要性可言,社会缺乏对儿童特殊性的认知。当时人们并不认为儿童具备成年人一样的人格,对儿童普遍冷漠、忽视。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17世纪以后,现代家庭观念在欧洲出现,孩子被看做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父母亲自抚育孩子并重视培养亲子关系、关注子女教育成为当时英国的新风气。18世纪,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口号,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打开了科学研究儿童的大门。

——摘编自(法)菲利普·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等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传统儿童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说,家庭中应该由大人统御所有子弟,由家长决定子弟事务。朱熹要求儿童应该远离踢球、放风筝等“无益之事”。儿童的存在,是为了变成大人。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儿童观传入中国。1902年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中首次出现了“儿童”一词,“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的《慈幼问题》、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等代表着中国近代儿童观的产生,主张尊重并平等对待儿童。191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访华,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儿童天性”“儿童中心”的儿童观在中国引起轰动并迅速风行开来。

——摘编自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18世纪欧洲“儿童被发现”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中西儿童观变化的异同,并说明中国儿童观变化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