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基雅弗利(1469-1527)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熟悉拉丁语和古典文化知识,尤其精通古罗马的历史和政治哲学。马基雅弗利时代的意大利可谓内忧外患,整个意大利处于长期分裂和面临被外敌肢解的境地。对于意大利的现状与未来,年轻的马基雅弗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在《君主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即君主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所谓的“马基雅弗利主义”。马基雅弗利的这一论断尤为批评者所不齿,认为这是一种无耻的权术,是违背基督教道德的罪恶。马基雅弗利却认为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态度,一个现代君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马基雅弗利政治理想的著作《君主论》,最初是献给洛伦佐的孙子小洛伦佐的,以求引起他的重视。1520年,马基雅弗利终于得到美第奇家族的眷顾,得以承担撰写佛罗伦萨历史的任务。尽管他在书中客观分析了佛罗伦萨衰落的原因,但其中也不免有为美第奇家族歌功颂德之嫌。

——摘编自马华峰《马基雅弗利的新君主及其道德》

材料二:政府之所以存在并拥有权力,只是因为人民造就了它并赋予了它权力,如果政府辜负了人民的信任,人民拥有当然的权利来建立一个新政府,他们有造反的权利。

——[美]罗伯特·C·拉姆《西方人文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基雅弗利《君主论》的写作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弗利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0-02-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丁说:“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彼特拉克则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但丁还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才能认识最高真理,达到至善。彼特拉克曾公开宣称: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的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摘编自张淑钏《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尽管伏尔泰一生坚持与教会斗争,但他却认为上帝“安排了世上的物质”,并且在创造安排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后便让它们自己运行,伏尔泰相信一切结果都有原因,万事万物的存在也有原因,这就是终极因,即上帝。他还说:“与其承认一位像许多民族那样要用人做牺牲来祭奉的野蛮的上帝,还不如索性不承认更好。”

——摘编自赵满海《论伏尔泰宗教思想的形成及中国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彼特拉克思想体现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但丁、彼特拉克相比伏尔泰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0-01-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3 .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启蒙运动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019-12-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契约的基本框架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其一,政治性质的契约。从先秦时代的盟誓或盟约,到秦汉以降的约法比如“约法三章”及“约法十二条”等,均为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其二,私人之间通过合议缔结的契约,其种类和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婚姻到交易,从借贷到合股,等等,皆以私人合议来建构社会秩序。其三,介乎两者之间的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诸如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以及会社制定的“约”;它们之中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约”,也有参与者共同合议的“约”。

——摘编自徐忠明《社会与政法:在语境中理解明清契约》

材料二 “契约”精神在西方文明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欧洲17—18世纪以来的契约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与身份社会的瓦解,出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转型;近代西方契约既是处分财产的工具,也是权利、平等、自由、合议与法律之间的楔石。近代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它一方面批判了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同时又补充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倒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

——摘编自李萍《论西方现代契约精神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契约和中国古代契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中西方契约不同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材料四: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主要成就:《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材料五: 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并根据材料五,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
2019-12-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O一1695)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 1755)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这一时期,中西两种启蒙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各自产生了什么作用?
(3)从思想产生的社会状况分析,为什么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远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
7 . 哲学体系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和核心思想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2019-11-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人文主义在西方经历了萌发、复兴、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苏格拉底是一个不断思索和反思自我的雅典人,总是想理解在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人和人类事务。……他坚持认为人需要不断思考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谴责那些哗众取宠不愿意追求个人人格完善的人,认为人有责任追求人格的完善,举止光明磊落,并为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努力工作。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是同一个造物者缔造的,我们的灵魂具有相同的力量、相同的潜力、相同的品质。既然我们生来相同,区别我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品德。具有好的品德并付诸行动的人,称为高贵的人,反之则是不高贵的人。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四 ……如此看来,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五 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其关注社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意识。这些人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在这些启蒙学者的眼中,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了。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普罗泰格拉对神的态度及其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实现“个人自觉”的做法。
(3)据材料三、四,概括薄伽丘与马丁·路德二者主张的异同。
(4)材料五中“不合理的东西”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学者的“合理”主张。
(5)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2019-11-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一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2019-11-01更新 | 461次组卷 | 22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一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摘自《孟子》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

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

15、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

17、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嬗变》


(2)阅读材料二,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分析逻辑清晰。
2019-10-1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