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同海上风浪搏斗的过程中,勇敢的希腊海员们充分感到自身力量的重要。于是肌肉发达、身体健美的形象便成为古希腊人崇拜的偶像。与古希腊体育繁荣相对应的是古希腊高度发达的哲学与科学。古希腊的哲学家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体的结构,这就使得古希腊体育有着特殊的发展轨迹和审美价值。在古希腊的体育雕塑中,雕塑家们对运动员形体美的把握,已经能够科学地运用数学上的“黄金分割”和解剖学原理。

材料二 中国古代体育的形成与定型借助的不是自然科学而是当时的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人必须与大自然保持协同才能维系生命,维持健康。因此,在中国古代体育中,养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养生体育建立在宏观观察和直觉经验的基础理论之上,与建立在以分解、分析方法为主体的实验科学基础之上的古希腊体育大相径庭。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杨鹏《古希腊与古代中国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希腊与古代中国体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古希腊与古代中国体育文化。
2 . 战争与和平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潜伏着战争。远离战争,维护和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建构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始终与近邻日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打乱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每一次现代化变革都受到日本的干扰和影响,洋务运动终于甲午战争,民国新政终于抗日战争……

——田庆立宋志艳《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14年之前曾说到,他那一代预期“全世界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理性、更为人道和更为民主……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让人类变得更富裕……所有这一切都会和平的发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美)谢尔曼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
(2)结合18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分析材料二中汤因比为什么在1914年前会有那样的预期梦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请从全球化视野分析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020-12-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世界各国文化大多不乏人文精神,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特点及成因。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主张。
4 . 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鸡、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比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在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在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理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并收的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个国家。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等

材料二   启蒙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治理最核心的理论渊源、思想根基和价值取向。它认为:科学理性能有效解释自然现象,将其推广至政治生活领域必将有助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封建专政纵权、贪腐、压迫民众,原因在于权力不受限制;国民或公民应该在国家的物质生活、法律制定、权力运行、文化创造、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从未有过的作用;主张每一位公民均可以“无差别地”参与到国家运行与对国家的治理、监督中,国家有责任保护公民个人参政的基本权利;政府应主导实施国民教育,培养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以及热爱民族国家、民主政治的合格公民。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治理,而且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季卫兵《西方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取向及其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主义主张的治国理念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国方略。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的财富观念中,普遍认为社会个体的礼仪廉耻比追求财富更重要,求义舍利成了宋人的人生信条。但这种传统财富观受到一些质疑,北宋李靓认为:“人非利不生,竭为不可言!致者人之情,竭为不可言!”意思是说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不能压制人的这种正常的欲望,到南宋,逐渐形成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派的功利主义义利观。陈亮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应该得到承认,“人生不能无疑,有欲不能不争”,指出仁、义、礼、智、信是“五贼”,是阻碍个人发家致富的绊脚石,必须破除它,叶适进一步主张“以义和利,不以义抑利”,最终浙东事功学派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之间的较量中以失败而告终,理学的显学地位进一步加强。

——摘自袁冬梅 《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贫问题》

材树二   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把守贫视为美德,把人们获取时富视为罪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财富观上出现重大变化。布拉丘利尼在《论爱财》中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希望获得财富是人们从事一切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人们如果要具备和发挥美德,就必须拥有财富,他写道:“一个人拥有的东西仅仅只能满足他一个人,能成为慈善家吗?”人文主义者们认为. 通过努力劳动获取财富有益于文明社会;如果每个人只满足于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财富,那么“城市中的一切光彩、美丽、装饰都会消失,再没有寺院、古迹和艺术....因此,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 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摘自欧阳萍《略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财富观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财富观的新变化相比,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并指出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持编撰了《百科全书》。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等。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围绕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发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狄德罗顶住教会、政府几次三番的迫害,终于在1772年全书出齐。该书问世后共出了七版,其中第一版就轻松售出了4000册,百科全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总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73年,清乾隆帝下诏开设四库馆,以纪昀等人为总编撰官,开始编撰《四库全书》,声称集古今著作,“以彰千古同文之盛”。次年,又下征书令,要将“有抵触本钥之语”的书“尽行销毁”,最终被销毁的书籍多达三千余种,几与四库现书相当。1782年编撰初成后,先期抄写四部,藏于北京、沈阳等地,仅供皇室阅览。随后又抄写三部,分藏于江南,允许文人入阁阅览。《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摘编自《常这华义浓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编撰中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在中法两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认为,由于人的邪恶天性,自然状态中的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然而人类是有超出这种状态的可能的,而这种可能一部分由于情感,一部分由于他的理性而构成”。为了避免人类在相互侵犯中自我毁灭,具有理性自觉的人类相互妥协,让渡权利给一个人格化的伟大的“利维坦”(国家)。

——摘编自万斌、罗维《论政治妥协》

材料二   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合”,并不否认事物的本来矛盾和进行必要的斗争。“和合”思想包含了承认差别的内容,而非无原则地融合。从这点上说,和合文化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矛盾并正确掌握斗争的尺度。因此“和合文化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中国特色的评判国际关系的价值标准”,“而且应该成为我们在国际反霸斗争中的有力思想武器”。

——摘编自韩卫东、韩耀东<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当代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霍布斯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政治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运用对处理现代国际政治关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处理现代国际政治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