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摘编自【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欧洲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2022-01-0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调研联考(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5世纪的300年间,意大利由于繁荣的地中海贸易和发达的制造业,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意大利城邦的富翁为抬高身价而结交文人雅士,使得学术和艺术因此受到人们的尊崇,个人不再是被神创造、顺服于神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人们把这种个人的觉醒和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如在《神曲》里,但丁在空间和时间里漫游,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有神话中的人物······为发展这些品质,就要研读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习需要读古典文献,人文主义者便去找这样的文献,结果找到了大量著作。从14世纪起,这个新生代(或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画家们就力图撇开道德上、宗教上的先入之见,使现实本身再现出来。

——摘编自[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1660~1789年,欧洲除英国、荷兰和瑞士外,都处于号称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因此,这一时期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批判的矛头都是指向信仰主义的,也就是说是指向一种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的思想或社会意识的。启蒙不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愚昧之见或信仰迷信以及流行的霸权话语进行批判,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任何一种意见的话语霸权本身的颠覆,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怀疑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成熟之上的,这体现了其思想深层次上的人本主义本质。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及文艺复兴时期新观念的特点。
(2)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理由,并简述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联系。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但是纵观整个历史,几乎所有定局的农业社会都是由国王或者皇帝统治的。偶尔有小国曾建立过所有公民都参与政治管理的民主政府,或由政治代表来实现各种选民利益的共和国。……1718世纪,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者开始质疑长久以来的君主观念。……伏尔泰等哲学家对宗教迫害行为极为愤慨,对王室官员执行的书报监察制度极为不满,因为当局者常常利用权力阻止出版发行商发行那些不符合政治、宗教统治要求的作品。启蒙思想家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

——摘引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第三版下

材料二   1755年卢梭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完成《政治经济学》,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1758年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发表《新哀洛绮丝》,这部小说猛烈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出版,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卢梭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晚年在法国去世。

——摘编自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材料三   卢梭无疑是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西方政治家思想家之一。20世纪初,以“中国革命的象征性符号”和“契约论思想家”这样两种形象为线索,出现了“自由与公民”、“公意”等大量专题文章:既有晚清时期严复与章士钊的笔战,也有民国以来张奚若、张翰书、朱坚章这样一些著名政治学家对卢梭的精微阐释,更有王元化、朱学勤、崔之元等当代著名学者的交锋与反思,以及学界青年才俊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文章完整地再现了卢校这位伟大的启蒙政治思想家对中国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勾勒了中国卢梭研究的基本轨迹。

——摘编自袁贺、谈火生《百年卢梭:卢梭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17、18世纪,哲学家和启蒙思家的倡导者开始质疑长久以来的君主观念”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进中国人如何以卢梭思想为武器开展救亡运动。
2021-12-2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几乎发生于同一时期,但其影响却大相径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四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请回答:
(1)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承古而萌新”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2021-11-20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广泛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作品重新加以研究,得出新的结论,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并作为反对封建教会文化的思想武器。它从社会学科开始逐渐扩展到自然学科领域,形式丰富多样,但有个共同的思想体系,即人文主义。他们提倡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高尚、尊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蒙昧主义,抨击教会的愚民政策及其对科学的摧残。他们主张自由平等的政治观,提倡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理,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们还创造出了现实主义艺术和文学。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等

材料二:路德提出德国应摆脱教皇的控制,建立一个服从本国世俗的政权的新教会。教徒们不要购买“赦罪符”,通过个人的真诚忏悔就可以得到赦罪,在死后就可以进入天堂。这些思想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教阶制度,反映了市民资产阶级要求平等自由的思想。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有读《圣经》的权力。他亲自把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使普通人都能阅读,以打破教会僧侣们垄断读《圣经》的权力的局面。

——摘编自刘士勤等《西方哲学史概要》

材料三:启蒙运动本身是18世纪的现象,该运动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学者认为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自三个基本前提:(1)整个宇宙可以被充分认识,它是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的;(2)通过严格使用“科学方法”可以解决每一个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3)人类可以被“教化”以至获得无止境的改善。洛克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受教育而与贵族平起平坐,人类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

——摘编自伯恩斯等《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古希腊先哲们将研究重点由自然转向人类社会,苏格拉底要求人们发挥理性思维,追求关于某种美德的相关知识,以实现对好的、善的生活的追求。这种理念可使理性的人控制自身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状态。只有懂得运用自己理性的人才能不去做与道德相违背的事情,选择通向善的道路。

——摘编自谷雨《苏格拉底“节制”思想研究》

材料二   “节制”是荀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荀子的节制主张内涵丰富,包括限制怒、骄、惧、忧等情感,规约名利、声色等欲望,禁止争斗、巧辩等行为。作为礼乐制度下道德维度的规训,他的理念呈现出包容与和谐性,具有圆融的审美倾向。在荀子看来,节制是诸多关系的调节器,只要通过教化和引导人管理好自我的欲望,就可以实现物欲平衡。

——摘编自姜红《荀子节制思想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格拉底“节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节制思想的特点,并分析二人的节制思想共同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性主又对美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候,正是其构建立新国家之际。18世纪: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与自由在新大陆似乎是相伴而生的。移民来到北美以后,这里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欧洲等级之分,没有可供人们参考的任何权威,没有现存的可供人们享受的一切条件,有的只是辽阔的空间、宽松的环境和可供人们自由发展的众多机会,人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努力去获得成功。在成立政府之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也正是这些文化传统,影响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施德军《托马斯.杰斐逊“立体制衡”分衩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近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传统”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1-11-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明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由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和实学思潮所组成。晚明的人文主义忍潮以李贽等人为代表,强调人自心自性的醒悟,宣扬离经叛连,要求人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元别,要求平等。晩明及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构成和理论观点比较复杂。其中的一些人,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提出一些超越儒学传统观念的具有启蒙性质的新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在政治思想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众人共治、民众是天下的主体,要求对君权和政府权力加强舆论监督和制约,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在经济思想上,提出“工商皆本”的革命性命题,为工商业发展制造典论,为工商业者改变社会地位辩护。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材料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最伟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以理性的利剑刺向封建制度的心脏——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启蒙运动者不仅攻击的目标十分明确而且宣扬的中心也非常清楚,唯物主义成为启蒙思想的精髓,自然神论或无神论成为他们的最高信仰,科学及其运用成为行动的指南,自由、民主、博爱是他们政治的憧憬。卢梭代表小资产阶级思想,提倡“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和民主共和制。伏尔泰捉倡理性和“理性王国”,主张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或开明君主制。恩格斯指出,启蒙运动“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了国人们的头脑”。它为法国大革命这次“壮丽的日出”拔开了迷雾,提供了理论式器,清理了场地,设计了蓝图。

——摘编自陈紫华《启蒙送动一一思想文化上的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至明清之际主要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并指出其思想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指出晚明至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与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对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胡炳章、吕学芳《文化的视界》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政治思想成为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分析“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对其进一步说明。
2021-12-04更新 | 235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月考(期末备考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