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前后的启蒙思想包含很多复杂的观念,以下的这几个“子概念”相互关联,构成启蒙运动思想的基本架构:(1)宗教宽容精神、(2)怀疑批判精神、(3)理性主义、(4)理想主义。思想家们主张应由个人选择而非由国家决定宗教信仰形式;揭露社会流行观念和成见的谬误,用批判的方法检验所有公认的传统习俗、制度和信仰体系;启迪民众的心智,相信自己和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并相信人类可臻完善以及社会能够持续不断进步。


根据材料,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子概念”,结合近现代的中外历史,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07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酸运动时期部分作品信息表

时间作者国家(地区)作品提示信息
1620培根英国《新工具论》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个体
1625格劳秀斯荷兰《战争与和平》法的原则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人的本性
1651霍布斯英国《利维坦》把教会置于国家和君主管辖之下,由国教管制人民
1677斯宾诺莎荷兰《知性改进论》探讨了寻求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指出真理和实在的系统一贯性
1697培尔法国《历史与批判辞典》批判封建宗教,无情地驳斥正统的基督教信仰
1721孟德斯鸠法国《波斯人信札》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法国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社会
1758爱尔维修法国《论精神》攻击一切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
1774潘恩美国《常识》英式政体是君主暴政和贵族暴政的肮脏残余,是两者利益的终极代表
1781康德德意志《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成为科学的,提出哲学也应该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
1790拉吉舍夫俄国《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尖锐地揭露农奴制度、专制制度的罪恶

参考表中一组或几组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3 . “自写真”

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9-06更新 | 4092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领域西方近代文化东方传统文化(以中国作为代表)
人与自然关系人类中心,人与自然存在主客体二分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生命统一体
世界观对自然的机械性和数学性的
分析-综合方法
把宇宙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组成部分都被看作是整个关系网络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出来。
行为方式强调实验作用的人为性、计划性,将自然改造为人造物提倡“无为”,以有机的整体论的方式与自然打交道,顺其自然
伦理征服自然,建构主奴关系无伤害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转引自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


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该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5-25更新 | 63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5月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教会统治时代,人们认为夜里魔鬼出没,异端活跃,它们都是上帝的敌人。每当夜幕降临,城门关闭后,宵禁和治安巡夜就开始了。此时,街面上空空荡荡,室内停工歇业。

15世纪初,欧洲一些城市要求临街住户在一些指定的夜晚挂出油灯、蜡烛等灯具,其目的不是考虑市民夜行,而是改善治安条件。

17世纪,夜生活开始出现,但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普通商店仍然是蜡烛一亮就关门。到18世纪初,一些曾属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例如化妆舞会,普通民众只要买一张票就可参加,舞场上点起的蜡烛多达500支,舞会一直持续到半夜。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剧院、俱乐部、赌场、酒馆成为欧洲人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汽灯很快普及,灯光的使用已超越了实用照明的范围,成了一种炫耀和吸引眼球的手段,强烈地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与此同时,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夜班工作制形成。

19世纪90年代,英法等国相继实行8小时工作制,采用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三班工作制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以继日终于成为现实。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夜班劳作没有减少,电讯、交通、能源供应、新闻媒体、医疗健康,以及一些商店和休闲场所,都提供24小时服务,更多的劳动者在夜间忙碌。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黑夜史”,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马基雅维利“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精通军事。”
孟德斯鸠“假如有一个君主,不但毫不使人民生活幸福,反而加以蹂躏和摧残,于是人民服从国君的基础立即丧失”“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梁启超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请以“君权”为主题,任选以上两则史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