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罗马法近代西方法治
理论基础古希腊国家至上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罗马人。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尽管中国学界论及罗马法的时候,经常强调其私法精神,给人罗马公法相对私法而言处于次要位置的印象。但事实上,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最充分的自由和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和国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权利,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权利,受托于权利,衡量国家和政府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标准在于国家和政府是否忠实履行了人们的委托,切实维护了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
权力分配君主的意志是法律来源之一,君主是法外之人,本身不用服从法律西方近代法治的核心标志是有限权力,是权力制约和权利保护

——材料整理自罗洪洋《重新思考古罗马与近现代西方法治的关系》


上面是古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治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8-01-24更新 | 828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练习卷: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建立后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如何迅速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也是汉政权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西汉政权积极倡导树立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至文景时,新的主流价值观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崇尚自由、讲求仁孝和追求富强等几个方面。经过汉初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西汉中期已是民富国强,但先前的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西汉又到了需要变革的时期。武帝甫一即位,就高高举起变革的大旗,内部大刀阔斧地改革,对外主动用兵,以解决内忧外患。西汉中期形成了强调忠孝、积极进取的主流价值观。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主流价值观的变化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不能使用汉代相关史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是一个法文词语,意为“再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根据一种新的历史观念,产生了“现代”与“古代”的概念,两者为一个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被恰如其分地称为中世纪的漫长时期所隔开。……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意大利兴起了关于“生活”本身的新世俗概念。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自己时代有关的东西。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与思想再生”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教育状况
17世纪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域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世纪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6 . 世界文明历经长期的封闭隔绝,在近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冲击下,东西方文化不断产生碰撞与交融,从而走向新的“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为启蒙思想家们所瞩目。几乎所有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都接触过有关中国的材料,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谈论过中国。伏尔泰更以“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的赞语,评价他所向往的东方文明,他认为如果真要寻找最有理性的人,那就非中国人莫属。……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上自三皇五帝,下迄康熙乾隆:他们借助天象观察记录辨析中国史籍的真伪,探索中华民族的起源,推断伏羲氏为中国的第一位君主。在哲学方面,他们在悉心研究儒家学说的同时,对老子的思想也有所探索。在政治法律方面,他们从历史和现状考察了中国的政体、官制、司法制度,以及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在经济方面,他们注意到中国历代的重农思想和土地、地租、赋税、商业等问题。在科学技术方面,他们既盛赞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以及火药的发明等突出的成就,也致力于探讨中国的科学技术当时已渐趋落后的原因。在文学艺术方面,他们介绍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剧和绘画,研究中国的文字和语法。总之,中国的一切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所关心。

——摘编自许明龙《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材料二 西方文化的扩张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及其经济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殖民扩张而展开的。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新航路之后,西方对外长达近四百年之久的殖民扩张,不仅是对非欧民族的军事征服和政治、经济控制,而且体现在与此目的相适应而持续进行的文化渗透。西方资本主义商业——工业文明对处在工业世界外围的大边缘带的冲击,一方面,导致了广大非欧民族原有的社会秩序由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被强制性地逐步向工业文明转变;另一方面,也由此促使了非欧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不断碰撞、交融和整合的基础上,程度不等地发生了向近代化的转型。

——摘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古代“中国的一切”都产生“兴趣”的原因,并由此推断启蒙思想家研究中国文化的侧重点。
(2)提炼材料二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有关史实加以论述。
2016-12-11更新 | 4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中国古代的塑像——秦兵马俑                  图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代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6-12-11更新 | 447次组卷 | 3卷引用:开放型试题题型03信息说明类-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与演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