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世界近代史知识,以“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为话题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2020-07-03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高三一轮小论文培优精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选取世界史中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结合所学对材料的观点加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公民应具有“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具有智慧之德的人担任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具有勇敢之德的人担当卫国者;具有节制之德的人从事生产。智慧是最高的德性,节制是最低的德性,勇敢居中。这三种人各具其德、各守其责,国家就具备了正义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公民有修身、修政的道德责任。

欧洲中世纪,“君权神授”的国王享有世俗权利,臣民对国王是依附和从属关系。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圣·奥古斯丁在四主德的基础上,提出爱上帝是一切美德之源。基督教还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爱一切人”,并通过一系列戒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忏悔、祈祷、诵经等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18世纪,孟德斯鸠提出:品德“不是道德上的品德,也不是基督教上的品德,而是政治上的品德”,这种政治品德就是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这种爱是民主国家特有的,只有民主国家,政府才由每个公民负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学的唯一目标是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公民的自由、平等与幸福。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由活动,坚信公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将会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结合所学,解读“西方道德观念的发展变迁”。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5-14更新 | 276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2 合理解释类-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高分攻略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作品名称内容简介
春秋《左传》“晋(景公)其大夫赵同、赵括”,赵氏家族遭杀戳主要由于君臣矛盾的冲突。
西汉《史记》(屠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期、赵同、赵括、赵婴(注:四人均为赵盾的异母弟)齐,皆灭其族”,认为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屠岸贾与赵盾两位大臣之间的矛盾。
元代元杂居《赵氏孤儿》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屠岸贾的诬陷,全家被杀,赵盾门人程要偷偷将赵氏狐儿带出宫,隐藏起来。为新草除根,屠岸贾下令杀光晋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程婴用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为赵氏孤儿替死。20年后,赵氏孤儿发动兵变,杀屠岸贾全家,恢复其社会地位。
18世纪法国戏剧《中国孤儿》(伏尔泰改写《赵氏孤儿》)成吉思汗颠覆宋廷,宋皇把自己的婴儿托给尚德抚养。事情败露后,尚德决定以自己的孩子代替朝廷遗狐,遭妻子反对,她认为,“天底下应该人人平等,皇帝的婴儿和百姓的婴儿价值相等”“为什么忠义精神竟包含着如此残酷的内容?”这对夫妇的品德感化了成吉思汗,最后赦免三人之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故事内容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刘则渊《李约瑟悖论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指出材料中“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这一观点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信仰,尤其是加尔文派新教,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进而认为新教“制造了近代民主”、“导致近代资本主义”、“是近代科学之父”。但此后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宗教改革有其深厚的中世纪根源,一开始并未与中世纪基督教断裂,它“主要是一场宗教运动.理论具有超现实与超自然的特点”,“关注的是从地狱中拯救灵魂,对他们来说,来世的事务更重要”,他们由此认为宗教改革不是近代之始,不是西方通向“现代性”的必然基石。

——摘编自刘城《马克斯·韦伯与二十世纪宗教改革史学》


评材料中关于宗教改革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牡丹亭》里,皇帝的作用很有意思。经他用“照胆镜”鉴定,杜丽娘就被认定是人,而不是像她父亲所坚持的那样是妖或鬼。有了皇帝的认可,便是违反了礼教“无媒而嫁”也没有关系。当然,皇帝还是富贵的来源。这出戏的结尾,他颁布诏命,授柳梦梅为翰林学士、杜丽娘为阳和县君。

莎士比亚剧作《理查二世》里的理查一开始坚持君权神授:汹涌的怒海中所有的水,都洗不掉涂在一个受命于天的君王顶上的圣油;世人的呼吸绝不能吹倒上帝所拣选的代表。可是后来,当他得知自己的军队已经退散,年轻的年老的一起叛变,人民已抛弃他这个国王的时候,他坦然承认自己和普通人一样软弱:像你们一样,我也靠着面包生活,我也有欲望,我也懂得悲哀,我也需要朋友。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7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科学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总是需要首先凭借其研究成果,变革人们的种种观念。这里,暂且将之限定在人类每一个时代的根本性的大背景观念这个较窄的意义上。这些大背景观念,主要包括对自然和科学的基本看法,对人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对宗教和社会的基本观点。这些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整个文明的态度,对真理和正义的看法,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对社会制度的诉求。故一旦发生变化,即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转折。

——摘编自《社会科学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与规律初探》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论述中选取一个角度,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与规律,并概述和评价该模式或规律。(要求:简要写出所选取的角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与规律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9-05-2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6月30日《每日一题》必修3—— 每周一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16世纪之交,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在这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几乎皆与西欧一次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海外扩张密切相关,它们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5-09更新 | 943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9年5月25日 《每日一题》必修3-周末培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