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于“自由主义”的定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霍布豪斯看来,“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作为一种破坏性的、革命性的批判。格雷在《自由主义》一书中标示出这一思想传统的4个特征:个体主义的、平等主义的、普同主义的、社会向着善论的。除此之外,李强在《自由主义》一书中指出,“自由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发展中……自由主义发展从它最初出现时起,就没有将自己的视角局限于具体的政治经济、审核问题,而是试图发展出一套关于个人、国家、社会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构成哲学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他们虽有不同,但大都包括了经济自由、个性自由、社会自由、政治自由等内容。

——摘编自黄小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自由主义”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0-11-27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赵氏孤儿》是中国元初剧作家纪君祥的一部元杂剧作品,18世纪传入法国后,由伏尔泰改编为剧本《中国孤儿》。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的一场思想盛宴,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该运动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反启蒙文人的攻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法国启蒙运动的研究专家罗伯特·达恩顿把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归结为有“六宗罪”:

(1)启蒙运动所主张的普世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人权为破坏其他文化提供了合法依据。

(2)启蒙运动是乔装打扮成高级形式理性的文化帝国主义,它赋予欧洲人“文明开化的使命”以及构建“土著人”的方法,这种构建导致了土著的沉默与屈从。

(3)启蒙运动十分疯狂地追求知识,以致削弱了道德准则。最终,这种狂热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因为它以高级的技术武装国家并且摧毁了阻止国家权力无孔不入的道德屏障。

(4)启蒙运动过分相信理性,由于信赖理性至上,未能建立起对于非理性事物的防范。它天真地崇信进步,遂使人类在20世纪的种种恐怖面前不知所措。

(5)启蒙运动乃是极权主义的根源之一,它为法国革命的恐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又为20世纪的恐怖统治指明了道路。

(6)启蒙运动作为应对当代问题的观点已经过时、不适用。启蒙哲人们坚持的工具理性观导致了生态灾难,他们还支持男性化的公民生活观,将女人限制在私人领域。

——庞冠群《后现代之后重审法国启蒙运动》


评析材料中罗伯特达恩顿关于启蒙运动“六宗罪”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线。文艺复兴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变化,而不是物质上的巨大变化。文艺复兴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到现世。他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王春生《论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5 . 沙龙是指17至18世纪西欧上流社会文学、艺术、社会问题的讨论场所和社交场所,是围绕一个沙龙女主人开展的社交艺术活动,以法国沙龙最为典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法国沙龙的核心人物是著名的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沙龙谈话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被称为文化沙龙。出入者多为社会名流,充满贵族气息、矫揉造作和高雅高尚的刻意追求。

进入18世纪,沙龙表现出不同于前一世纪的风格。首先,女性在沙龙中拥有更多的权利并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其次,参与沙龙的人从作家、哲学家、政治家到科学家、宗教人士等;再次,沙龙类型也更多样,如哲学沙龙、百科全书派沙龙、政治沙龙等。沙龙社交谈话涉及的领域也更为广泛,由教育的作用、文学的探讨转为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中心。除此之外,沙龙社交也涉及到政治领域,法国大革命时沙龙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场所,各种党派在沙龙中聚合,宣传自己的革命理论和政治信仰。

19世纪的沙龙尽管还保存着形式上的存在,但已失去了往昔的繁荣和地位。

——摘编自(法)斐莲娜·封·德·海登林许《沙龙——失落的文化摇篮》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8世纪法国巴黎沙龙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或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沙龙的演变,谈谈沙龙在推动法国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的作用。
2020-08-27更新 | 46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相关言论或主张

人物

言论或主张

莎士比亚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论行动,多么像天使!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拉伯雷

将自由视为人的本性,指出人必须从奴役性的束缚和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自由地生活,可以想做什么、便做什么

彼特拉克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芬奇

主张科学与经验相结合,高度推崇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提出“科学是将帅,实践是士兵”的口号

——摘编自《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围绕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近代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9.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转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内部,首先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人类历史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因这个变化而归于结束,资本主义又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围绕“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0-05更新 | 3208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全国二真题历史变式题2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世纪上半期,欧洲的知识分子被许多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报道吸引了。他们在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更是完全入迷了。中国以其儒家道德 体系、科举制度、对学问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 为模范文明。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在1776至 1814年间在巴黎出版的十六卷《关于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究报告》中。该书第十一卷于1786年问世,里面几乎收录了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硼砂、褐煤、水银、氨草胶、马、竹以及产棉状毛的动物的报告。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中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围绕“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世界近代史知识,以“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为话题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2020-07-03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