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2 . 但丁在《神曲》中把市民阶级的代表贝亚特里丝描绘成引领天堂之门的向导,这种艺术构思增强了祛除教皇神圣魅力的符号作用,象征着世俗之人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和民主愿望
C.严重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D.包含了信徒人人平等的现代市民宗教观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解读上图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当自然哲学陷入困境之后,这就迫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知识的问题。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柏拉图说,善是真和美德源泉;亚里士多德说,至善就是幸福。


(2)古希腊哲学家的探索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3)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评价梭伦“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0-09-18更新 | 20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16届高三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现象

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役使)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台。”其中王、公、大夫为贵族,士为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又分为皂、舆、隶、僚、仆、台六个等级。平民又分为国人与野人。

古罗马城邦社会总体而言应是等级制社会,通常存在着公民、自由民和奴隶三大等级。公民为本邦人,身份自由并拥有公民权和相应的份地。自由民是指身份自由而不拥有公民权的人。奴隶则在法律身份上是完全不自由的。这三大等级在当时来看主要是法律身份的不同,而并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划分。


(1)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西周与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不同,并说明这种不同背后反映的政治状况。

1523年至1525年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的理论。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又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或信仰者的心灵之中,是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间,但只是一种世俗的组织,如同政府和家庭一样,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归世俗的政府管理。”


(2)依据材料,概括路德的核心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走向近代社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020-09-1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要求打破等级秩序   ②带有“举贤”思想   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   ④背离礼治法治主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对法国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批判,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主权属于生而自由平等的全体人民。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

材料三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陈独秀《敬告青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所说“解放”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这种“解放”的?
2021-02-1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
A.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D.社会进步推动历史认识发展
8 . “文艺复兴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时代,但也是世界探险家和航海家的时代”。对材料中两个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都是人文主义在起作用B.首发的地点大致相同
C.所产生的作用完全一致D.发生的时间完全一致
2019-12-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9 . 材料:“体育”最初产生起自于“教育”一词,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城邦为争夺领地兵戎相见,军事训练促进了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发展,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促进了古代奥运会的产生。

15世纪以后,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以及平等观念的提出,开启了普及教育的大门。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

18世纪以后,生产力巨大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现代竞技运动的公平原则和规则精神确立。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中设置了“体操课”。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20世纪初,我国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

二战后,全球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大众娱乐休闲产业日益发展,现代体育成为时尚性的大众消费文化。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重大契机,中国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人民群众体质不断提高。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以“体育的发展”为主题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2019-04-23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门头沟区2018年高三一模文综考试历史试题
10 . 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公民应具有“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具有智慧之德的人担任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具有勇敢之德的人担当卫国者;具有节制之德的人从事生产。智慧是最高的德性,节制是最低的德性,勇敢居中。这三种人各具其德、各守其责,国家就具备了正义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公民有修身、修政的道德责任。

欧洲中世纪,“君权神授”的国王享有世俗权利,臣民对国王是依附和从属关系。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圣·奥古斯丁在四主德的基础上,提出爱上帝是一切美德之源。基督教还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爱一切人”,并通过一系列戒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忏悔、祈祷、诵经等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18世纪,孟德斯鸠提出:品德“不是道德上的品德,也不是基督教上的品德,而是政治上的品德”,这种政治品德就是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这种爱是民主国家特有的,只有民主国家,政府才由每个公民负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学的唯一目标是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公民的自由、平等与幸福。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由活动,坚信公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将会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结合所学,解读“西方道德观念的发展变迁”。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5-14更新 | 27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5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