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克菜亲王的女儿绮思梦达违抗亲王意愿,决心追寻自己的爱情,亲王知晓后杀死了女儿的爱人,绮思梦达对父亲说“爱情的力量不是你我所管束得了的”,最后饮下毒酒自尽。薄伽丘记载这则故事意在(     
A.宣扬天赋人权思想B.倡导关注现实世界
C.呼吁人性自由解放D.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2022-12-09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水道是罗马城建设的核心工程,对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论水道》是一部关于罗马水务的专著,作者弗仑提努斯(35年左右—103年或104年)在担任罗马水利总监期间,撰写了该书。书中各条水道的输水量、水管的规格、水务相关的法令法规等信息都源于官方档案,前辈学者的文献也是资料来源之一。在使用前人的记载时,他认真分析和比较,提出较为正确的解释。他测量出每条水道的实际流量和供水量,纠正原有官方档案存在的错误。据弗仑提努斯记载,公共用水免费,私人用水要缴纳水费……维修水道时,如果从个人的地产上取用了物资,则由最诚信的人对其进行估价,国家予以补偿。

——摘编自张尧娉《弗仑提努斯<论水道>及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

第一阶段对古罗马水道的研究始于1516世纪。中世纪罗马城破败不堪,供水短缺。1453年,教宗尼古拉斯五世修复了古代的维戈水道。为配合重建工程,学者们研究水道,其兴趣主要在于文本研究,把古典作家对水道的叙述收集起来,并未对罗马城的水道遗迹进行考察与研究。(当代学者)泰勒评价道:“通病是不加批判地使用文献……易于相信传闻和未经证实的记载”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城市考古学的繁荣,古罗马水道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870年,意大利国王建立罗马古建筑发掘与保护的总监部,1875年,创建考古学院,考古发掘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兰西阿尼将罗马城发掘出的输水管上的铭文进行汇总,尽可能多地获得水道的信息;托马斯·阿什比通过寻找从罗马城水道中清理出来的沉淀物,追溯水道的路线。……拿破仑征服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促使许多国家将罗马文化当作建立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对本国罗马行省水道遗址给予特别关注

——摘编自张尧娉《古罗马水道研究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从可信度和研究价值两个方面论述《论水道》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一个阶段,概括古罗马水道研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若作中对神谕、朕兆(征兆)等神明启示进行大量记载,但是在他的笔下,这种作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即使表现了神的旨意,它也只是作为支持人类意志的一种意志。这表明他
A.力求揭示历史发展全貌B.将宗教观引入历史
C.对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D.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2022-05-22更新 | 312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记载:“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须知,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他这一主张实际上
A.导致了雅典社会的分裂B.带有强烈的等级命定论色彩
C.诱导人文主义精神的萌发D.不认可雅典实行民主政体
2022-04-10更新 | 41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卷书中,我经常流露出我所考察的事物对我思想的影响··..··每个读者也都可以从本书得出自己的判断,并匡正我的判断;用心思考的人,总是会启发别人思考的。这是伏尔泰(1694-1778)在《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中文译为《风俗论》)开端所阐述的观点。这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著作,突破了基督教的世界史体系和政治史传统,独具创见,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欢迎,仅在1756-1768年这短短的十多年中就再版过16次。此外,他的《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以军政大事为纲,不仅写了法皇路易十四的雄才大略、显赫武功和卓越政绩,而且还包括该时代内政、司法、商业、治安、科学、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他在该书中指出,史学家的任务应是致力于叙述值得注意的各个时代······这些均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材料二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地学家顾炎武(1613-1682)的代表作,其记载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三十余卷中大多内容衔接紧密,主题明确,可以独立分为一类。而这一体例既充分利用了札记的灵活多变,又体现了典制体史书的专门严谨。对于此书编纂的宗旨,顾炎武多次自言著述“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在治史方法上,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史家的任务就是要“述往事,勖来者”“述往事以为来者师”,史学要“引古筹今”“鉴往训今”,史家要博古通今,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庞卓恒等《史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和顾炎武作为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伏尔泰和顾炎武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6 . 表3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表3
时期与人物认识
16世纪初,葡萄牙学者佩雷斯根据早期西方航海家和商人的记载,完成了《东方概要》书稿。中国人是白人,不留胡子,眼睛细小,稀疏的头发很长。他们右手拿两根筷子,左手把碗拿到嘴边,用筷子往嘴里送饭。中国人是基督徒,什么食物都吃。
17世纪末到中国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李明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书信集。中国人差不多是白色的,南方有些人是黑的,眼睛狭长、扁鼻、少须。“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中,只有他们和西方一致,他们发明了纸、印刷、火药、精瓷及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应当被视为优于其他民族”。
18世纪末来华英国人巴龙的《中国游记》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做了描述。中国人高颧骨、尖下巴、剃掉部分头发,头颅像个圆锥体,是大自然的“畸人种”。肤色属于“褐色”。语言原始面难懂。中国文明是低等文明,中国人是低等民族。

——摘编自张先清《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

任选一个时期,谈谈你对欧洲人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认识的理解。(要求:认识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札记和别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伽利略出生以前的一个世纪,在意大利已经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对事物比对书本兴趣大,对实验的研究比对亚里士多德的意见看得更重”。这说明意大利
A.出现重视实践的社会风气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削弱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D.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史料记载,哥白尼及其弟子莱克斯、哥白尼学说的继承者布拉赫、开普勒以及近代医疗化学的奠基人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等科学家都是路德忠实的追随者。这说明,宗教改革
A.使得科学与宗教相伴而生B.促进了西欧文化普及
C.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蔑视权威并反对宗教
9 . 据《君士坦丁惠赐书》记载,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赐赠给了教皇。学者瓦拉(1406—1457)对此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君士坦丁惠赐书》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瓦拉的研究
A.反映了新教教义的政治影响B.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C.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D.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
2021-04-29更新 | 863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