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发展中国!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2022-12-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材料四     “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的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1)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要求:写出时间、代表人物、派别、核心主张)。
(2)根据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鸦片战争后中国西学东渐活动的认识
2022-12-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2年上海《申报》创刊50周年,报馆借机延请各界名人对最近50年世界及中国的变化进行一次总结,梁启超应邀撰写了《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的文章。

梁启超把近五十年的中国人的进步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时间,比较的很长——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潮都添许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


(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第二期”与“第三期”的主要思潮。
(2)请提炼一个主题或一个关键词概括材料中五十年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
2022-02-09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设为庠序”以教平民的思想,至武帝方始实现,……建元元年,董仲舒对策,献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邑”。后来武帝便于长安城外给博士子弟建筑校舍,名叫“太学”,规定博士弟子名额五十,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仅状端正者充当。这些正式弟子之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无定领),由郡国县官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接第等任用。于太常外,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钱穆《讲堂遗录: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

材料二   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就两湖书院改建,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注:入门中选学一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在教育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湖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课程设置反映的主要时代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多少周年?简析恢复高考制度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2021-01-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7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材料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共十八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怎样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的建设成就。(各举一例)
6 .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前提。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1861年)中写到:“有天地开辟以来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

许纪霖在《家国天下》中写道:“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 “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率,定一国之法,一国之利,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其国不可得而亡”。

材料二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渐引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说:”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其后,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 “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三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一一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一一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请回答:
(1)材料一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所说“奇愤”因什么事件而起?指出许纪霖《家国天下》中,梁启超“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探索。
(2)材料二中,孙中山提到“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意思?为建立“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做了哪些努力?并指出未能建立“至完美”的国家主要原因。说明把“新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2020-11-3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文)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理解,并简要分析他们在当时分别受到哪些西方国家政治体制或思想理论的影响。
(2)简要说明以上材料中提到的四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做的主要努力,并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2020-03-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孙中山为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德、赛两先生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一一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
(2)据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10 .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一一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2)材料二、三在手段、目标上有何差异?分析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2018-03-1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蠡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