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曾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一命题。我们的回答是“中国人用自己创造的高科技养活自己”。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能有这样的贡献主要在于
A.运用科技手段在世界范围内首创研制杂交水稻
B.有效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的问题
C.袁隆平杂交水稻为缓解粮食短缺贡献中国方案
D.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和法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73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议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杂交水稻大协作组发言,宣布在全体协作人员的参与下,籼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1976年,全国籼型杂交稻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普遍增产两三成,这一事实表明
A.科教战线已经开始拨乱反正B.科研工作未受“左”倾错误的影响
C.中国科技水平有了较大进步D.中国科研有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2022-01-25更新 | 112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3 . 如图是1957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宣传画《锻炼吧,幸福的孩子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展示“一五计划”建设成就B.体现人民教育事业发展要求
C.表明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D.响应“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2022-01-24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讲述了52年前“长征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对孩子说“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不久后,他们谱写的“诗篇”轰动了世界。与这一“诗篇”最密切相关的是
A.原子弹爆炸成功,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B.中国核技术研究突破引发国际军备竞赛
C.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
D.“东方红一号”发射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
2022-01-24更新 | 42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1955年8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鼓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国家条例。该条例
A.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贯彻了“双百”的方针
C.表明新中国对科学的重视D.体现“祖国统一”大业
2022-01-24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外抗强权、内求变革的呼声。他们揭露封建“衰世”的腐朽,质疑儒家经典、科举取士的现实价值;首倡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改革社会,抵御外侮,提倡学习“西学”,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掌握西语,了解西技。这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开端。

——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根据新的人才标准,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具体见下表

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简表

类别年代学堂名称地点创办人
外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奕䜣
1863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李鸿章
军事学堂1887广州陆师学堂广州张之洞
1890南洋水师学堂南京曾国荃
技术学堂1867福州船政学堂福州左宗棠
1887台湾西学堂台湾刘铭传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年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 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 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

——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人才标准提出的背景,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才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2-01-19更新 | 50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下图所示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中学数学教材。该图反映了
A.“文革”时期我国教育的状况B.新中国成立初期阶级矛盾的尖锐
C.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情景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2022-01-08更新 | 69次组卷 | 3卷引用:热点06教材插图惹争议——教育问题-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21年9月,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保障三位航天员安全“回家”,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组织了两次直升机分队空中通信联调及空地协同搜教训练。材料说明我国
A.通过航天实验提高了通信技术B.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
C.以强大的国力保障了航天探索D.已掌握了探索月球的技术基础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于敏,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9年,在成都主办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于敏临危受命,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到氢弹理论研究。此时新中国的氢弹研究“一篇空白”,在1965年于敏找到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根据国家需要,于敏相继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1986年起草《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将我国核试验推进到实验室模拟水平,真正稳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19年,于敏获“共和国勋章”称号。

——摘编自《于敏:献身于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核事业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敏取得成功的原因。
10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     
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
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
C.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
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高新科技
2022-09-09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曲折与延误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