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成就是
①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④氢弹爆炸成功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7-12-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2: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3: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4:“神舟七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大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和材料2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3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3)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3 . 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是
A.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B.“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升空
C.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4 . 中国发射“神舟五号”载入宇宙飞船是在
A.1980年月10月
B.1999年10月
C.2003年10月
D.2005年10月
5 .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自己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袁隆平
C.李四光
D.华罗庚
6 .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其标志是
A.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成功发射人造卫星
D.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并运行
7 . 1937年在杭州落成的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是
A.华罗庚
B.苏步青
C.李四光
D.茅以升
8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出《红岩》《创业史》《雷锋之歌》等优秀文学作品。这说明
①讴歌革命和建设新中国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题
②“双百”方针推动了作家文学创作的繁荣
③“二为”方向规定了文学创作的主题
④“鲁迅文学奖”的设立激发了作家文学创作的灵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 . 我国水稻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突破了连片单产10500千克/公顷的第一期目标和12000千克/公顷的第二期目标。这些成就的取得反映出
A.世界性饥饿问题由此解决
B.我国农业科技世界领先
C.“南优2号”水稻培育成功
D.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10 . 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突出成果
B.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缓解了“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困难
C.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提高了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