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 道试题
1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部地区上空升起了第一朵“蘑菇云”。它表明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D.“银河一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2 . 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太空的”。这说明
A.中国已是世界超级大国B.航天技术决定国家兴衰
C.中国科技位居世界首位D.科技发展体现综合国力
3 . 有人称他为“当代神农氏”,有人说他“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他是
A.袁隆平B.邓稼先C.钱学森D.华罗庚
4 . “在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突然,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接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试验获得首次圆满成功。这一“试验”是指中国
A.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5 .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书中所记载的具有地区性的农业资料分析,其反映的地区范围主要在后魏统治下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国古代农学名著,在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属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结论。……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的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摘编自《物种起源》

材料   三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1)材料一中所说的“农学名著”是什么?其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是达尔文创立的什么学说?这一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袁隆平充满自信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成功地回到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B.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C.集中力量重点攻关D.近现代以来,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7 . 2000年,“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不过这一次,民众的评论似乎打破了“仇富”的定律,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民众之所以有这种“仇富不仇袁隆平”的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8 . 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把中国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送人轨道。这次发射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回眸历史,“长征1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人预定轨道是在
A.1964年B.1967年C.1970年D.1984年
9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下列属于改革开放科学成就的是
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B.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C.中国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10 .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与下表中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时间重大成就
中国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②
2003年中国在③成功了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标志着中国的④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A.1964年 人造地球卫星 西 昌 生物工程B.1965年 气象预报卫星 罗布泊 核技工程
C.1970年 试验通信卫星 酒 泉 探月工程D.1973年 探测月球卫星 太平洋 深潜工程
2020-07-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