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1981年至1984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部分草案
时间内容
1981年3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1981年4月《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3年《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两种要求(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教学纲要(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和农村小学的教学计划(草案)》

该表内容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     
A.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发展B.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探索
C.义务教育发展模式调整构建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022-02-26更新 | 16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61年提出了“科研十四条”。1964年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了导弹核武器;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2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这些史实说明(     
A.市场经济有利于科技繁荣B.我国科技完全领先世界
C.“文革”推动了科技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势
3 . 新中国成立后,起源于好莱坞的电影“明星”成为反动腐朽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则是“电影演员”的中国称呼。到了1962年,政府则推选了新中国的“22大明星”,并对“百花奖”优秀电影演员进行了表彰,这一变化说明
A.文艺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B.国家开始重视人民娱乐生活
C.电影的发展服务于时代需求D.反动腐朽文化得到有效遏制
4 .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上涌现出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北大荒人》《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雷锋》等电影和舞台剧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这些作品
A.发挥了革命教育的功能B.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
C.是左倾错误影响的结果D.根植于丰富的艺术想象
5 . 1952年教育部发文,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由国家统一办理,改为公办。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上消失。当时出台这一政策
A.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环境使然
B.是国家工业化急需建设人才的需要
C.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左倾错误泛滥的体现
D.是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2022-01-2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1964年,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袁隆平在国内首次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以增加粮食产量的设想,并研究培育出一批“野败”型不育系和保持系。1972年10月,该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还成立了全国研究协作组。这说明
A.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有效贯彻B.农业技术创新取得较大成就
C.科研创新受政治运动干扰较少D.计划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022-01-2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外抗强权、内求变革的呼声。他们揭露封建“衰世”的腐朽,质疑儒家经典、科举取士的现实价值;首倡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改革社会,抵御外侮,提倡学习“西学”,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掌握西语,了解西技。这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开端。

——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根据新的人才标准,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具体见下表

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简表

类别年代学堂名称地点创办人
外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奕䜣
1863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李鸿章
军事学堂1887广州陆师学堂广州张之洞
1890南洋水师学堂南京曾国荃
技术学堂1867福州船政学堂福州左宗棠
1887台湾西学堂台湾刘铭传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年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 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 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

——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人才标准提出的背景,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才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2-01-19更新 | 50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届高三9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一)
8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的排斥;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国家政策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D.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2022-01-09更新 | 295次组卷 | 43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2021年9月,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保障三位航天员安全“回家”,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组织了两次直升机分队空中通信联调及空地协同搜教训练。材料说明我国
A.通过航天实验提高了通信技术B.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
C.以强大的国力保障了航天探索D.已掌握了探索月球的技术基础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于敏,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9年,在成都主办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于敏临危受命,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到氢弹理论研究。此时新中国的氢弹研究“一篇空白”,在1965年于敏找到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根据国家需要,于敏相继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1986年起草《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将我国核试验推进到实验室模拟水平,真正稳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19年,于敏获“共和国勋章”称号。

——摘编自《于敏:献身于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核事业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敏取得成功的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