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1830年以后,出现了少年儿童涌入小学的高潮。美国马萨诸塞州于1852年颁布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法令。

美国1870年后又出现了涌入中学的高潮。到1898年美国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32个州已有17个州把义务教育年限定为9年。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初级中学的程度。

法国于1959年把义务教育延长为10年,英国从1969年起延长为11年,美国多数州延长到12年,原苏联从1984年延长到11年。

——整理自《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大思路》

材料二   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者强调,不普及义务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是纸上谈兵。法律工作者指出,法盲和文盲有很大的相关性,不普及义务教育,真正的法制是难于实施的。

——整理自杨海榕《试论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分析,如何认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2 . 下表是1960—1963年湖北省中等师范教育发展情况表,表中的数据变化
年度中师学校(所)在校学生(人)毕业生数(人)教职工数(人)
1960年603058632461634
1961年43126544276822
1962年1749923883405
1963年1542012400355

A.是为了解决教师数量供大于求的局面
B.反映我国已基本实现扫除文盲的目标
C.表明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
D.与当时国家建设方针的调整基本适应
2021-11-29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 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材料二   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 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 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 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为李彦宏、张朝阳等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4 .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中国资产阶级在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第二章大地之子——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两弹元勋——邓稼先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中国申奥的见证人——何振梁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李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曾在古代的科技文化方面为世界发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百年度落伍了,而今,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中国的科技发明创造又迎来新高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朝中后期涌现出一些在传统科技领成取得定突破的科学巨匠,但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置遗忘。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这样,技术上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从1895年到1949年,国家陷入社会动荡与民族生存危机,国家的大量财政收入用于各种战争。从光绪新政到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国家决定全面接受西 方技术与科学,促进工业化建设.然而,各种举措都因为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与日本侵华战争而难以彻底落实。

—— 据张柏春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1)相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各自的成因。
(3)列举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2020-07-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16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44%。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B.“希望工程”的大力开展
C.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D.教育改革举措深入落实
7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
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
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
C.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
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
8 .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9 .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年份194919531965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26.2%37.7%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33.1%14.9%6.8%(1962年数据)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10 . 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