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美矣”是因为
A.采取黄老之学B.奉行独尊儒术文化政策
C.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趋向“三教合一”D.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2021-10-14更新 | 555次组卷 | 5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传入
2021-03-23更新 | 249次组卷 | 49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汉书》记载董仲舒向汉武帝上书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A.宣扬三纲五常B.实行无为而治
C.倡导独尊儒术D.巩固封建统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 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列入“世家”中来记载,这说明
A.史记分类标准混乱B.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儒家思想受到重视D.作者坚持秉笔直书
6 .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后来,“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和平使社会消耗减少B.地方王国问题的完全解决
C.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匈奴威胁的彻底解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记载,“(汉武帝)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儒家的政治影响力增强B.儒学融汇百家思想成为正统
C.法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D.百家争鸣开始进入总结阶段
8 . 《春秋繁露》记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一言论体现了董仲舒
A.民贵君轻的思想B.无为而治的主张
C.君权神授的思想D.重本抑末的主张
2020-01-08更新 | 538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汉书》中又记载武帝以后立传者大增,有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10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中化出。后世围绕此八字定评,发生激烈争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魏其武安列传》记载:“建元元年,丞相卫绾病免……于是乃以魏其侯(窦婴,窦太后侄)为相、武安侯(田蚡,景帝王皇后同母弟)为太尉……太后(文帝皇后、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御史大夫)王臧(郎中令)等,而免丞相、太尉……建元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蚡为丞相……天下士郡诸侯益附武安。”

《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均载:“(建元六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材料二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州人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后世学者考证董仲舒任江都相应在元光元年)。”

——《资治通鉴汉纪九》(其中“董仲舒对曰”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史籍记载存在哪些主要分歧?

材料三 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董仲舒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武帝七年(元光元年)……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新鲜,不过是步田蚡后尘,鹦鹉学舌,沽名钓誉而已。

——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儒”,这可以理解为重视儒学,重用儒生。但纵观他们全部所为,重视儒学层次太低,只是“俱好儒术”而已……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立点之高,无与伦比。

——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位学者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材料五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向有所误解。误解之一是,以为这一国策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既然是“罢黜百家”,就以为从此禁绝了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其实不然。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此作了澄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仅仅采用董仲舒一个人的建议;汉武帝也没有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其本意是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这些学派依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并没有禁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材料五对材料三、四有何价值?
(4)综上,你认为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