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是条长江大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经历两次大转型,从封建转变到帝制,从帝制转变到民治。“第一次大转型”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转"了二三百年之久才安定下来!政治社会的转型是一转百转的。自此这一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一成不变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到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模式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我们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的大转型”。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解读材料,选择其中一个转型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7-04-17更新 | 609次组卷 | 2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