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9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2023-09-07更新 | 402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说明,汉代“独尊儒术”(     
A.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
C.促进了各家思想学说的融合D.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
3 . 诸子百家之学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摘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
4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 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 不为孔孟独享,“道” 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秦汉400余年间,这二者互相推助,形成互补机制,并惠及此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以下不属于古代文化整合的是(     
A.“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流”
6 . 电视剧《狂飙》中的主角高启强凭借《孙子兵法》叱咤京海市,被称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产生的背景是(       
①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②君主专制集权形成
③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 . 战国时期,儒、墨思想以鲁国为中心,儒家思想传播于晋、卫、齐,墨家思想传播于楚、秦;道家思想源于南方的楚、陈、宋;阴阳家则起于北方的燕、齐;法家思想以三晋为主。这一现象表明(       

A.社会进入转型时期B.士人阶层得到解放
C.各诸侯国文化繁荣D.文化区域特色明显
8 .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上述现象的出现(     
A.促进了秦统一中国B.冲击了贵族政治
C.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D.导致了诸侯割据纷争
2023-03-02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是指(       
A.诸子百家争鸣B.分封制崩溃C.商人地位降低D.“学在官府”
2023-02-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