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018-06-09更新 | 9408次组卷 | 13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2021-01-24更新 | 2209次组卷 | 30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4 .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9-01-30更新 | 3177次组卷 | 95卷引用: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2023-09-07更新 | 402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火箭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历史人物论述
郑国执政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随国大夫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虢国太史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A.尊神敬天B.主权在民C.轻天重民D.天人合一
7 . 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了人类文化突破现象,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其为“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希腊三贤、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这表明(       
A.地理条件决定文明的发展类型B.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C.农业文明多元并存具有相似性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交流
8 .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
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
管仲“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
商鞅“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A.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B.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C.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D.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
9 .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2017-11-08更新 | 2689次组卷 | 27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社”本义指土地神,社祭本起源于民间社群,但在分封制下,“社”变为贵族的保护神,主持社祭是贵族的专利;战国时期,立社、祭社又成为民众普遍参与的事情。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A.土地私有确立B.百家争鸣兴起C.出现社会转型D.重视鬼神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