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国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以身作则,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以此来感化他人。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举贤才。一个统治者若能做到以上几件事,那他就掌握了治国之道。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3)战国时期哪一家的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为什么?
2023-01-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导、社会变革的前奏。人类历史上一次次的思想解放运动,矗立起一座座高大的思想丰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时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景象,揭开了中华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为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以及欧洲和美洲的其他革命和改革做了准备。《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某些立法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中变为现实。……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人道主义、天赋人权和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基本价值规范;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摘编自《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景象”指的是哪一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发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谈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运动的哪些原则。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历史人物的理论成果,并简述在这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下我国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
2022-07-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出现的原因有几点:首先,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次,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王朝格局中地位的上下移动,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处在变化之中;再次,“知识一一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侧重点,王官失守之后,文化人的分化则使“知识一一思想”也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虽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一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这在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自具特色思想体系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2-07-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测评月考(六)(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有哪些?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并说说秦汉这些努力的共同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重大意义。
6 . (改编题)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1-10-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021-10-19更新 | 820次组卷 | 45卷引用:云南省河口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所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解放的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渊源探索》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
(3)先秦儒学注重“人”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包括共同的影响)
2021-06-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学园,以私人学者的身份主持学园进行讲学,传授自己的思想。学园在“三艺”课程,即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园讲课方式是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使学生明白道理,获得知识。柏拉图在学园中对于学术思想也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著书立说,如《理想国》《法律篇》等都是在学园时期写成的。学园的目的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政治人才,讲述治国术,追求“理想国”的实现。学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亚里士多德、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等。雅典学园成为当时希腊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被后人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并对中世纪大学和近代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覃昕《柏拉图学院钩沉》

材料二 始建于公元前374年齐桓公田午时期的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通过优厚的俸禄和待遇招揽天下有识之士,承担当时齐国君主政治智囊团的角色。游学是稷下学宫独特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教师可以在稷下自由招生讲学.稷下学宫还定期举行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会。稷下学宫的先生还纷纷著书立说,著作颇丰,例如《管子》《荀子》等三百余篇,分属儒、道、阴阳、法诸家.稷下学宫培育出了淳于髡、邹衍、荀子等一大批集大成式的学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家,为战国思想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学园与稷下学宫在办学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10 .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被冲破,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 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 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次思想运动所承担的相似的历史使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