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墨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是把战争置于最高道德“仁”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精神滥觞于孔子,经孟子发扬光大,旋由荀子集其大成。在孔子看来,社会的“礼制”是神圣的,君主的不可侵犯是“礼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他的战争观带有明显的“君本位”特点,这一特点在以后的历史中为权贵阶层所青睐。故而,底层民众不堪暴虐的起义却往往被斥之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孟子则系统地阐述了战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他主张战争应成为“仁政”的手段,并将民本作为沟通战争与道德的媒介。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东方文明特质的战争观。

——摘编自倪乐雄《儒家战争观及其历史命运》

材料二   在墨家看来,战争是最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因此,墨家极力主张“非攻”,认为战争是凶事,是灾祸,致力于将“义”落到“利”的实处,从“义”与“不义”的高度论证当时战争的非正义性。墨家还极力否定所有以强凌弱的战争,但并未认识到兼并战争是走向统一的必经之路,“其主观愿望与历史规律背道而驰”。《墨子》中认为,人们有责任救援遭到无理攻伐的弱小国家,“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墨子》还特别强调小国自身的守御,在以守城为中心的防御作战理论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主张依靠军民,争取外援,充分发挥守城器械的作用,完善环城防御体系,独立作战,长期坚守。

——摘编自黄朴民《“大不攻小,强不侮弱”——墨家军事思想的特色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孔子战争观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战争观的内容并进行评价。
2020-11-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儒家的政治文化学说中,“仁政”是其核心部分,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基和立国之本是其重要特征。儒家以性善论作为仁政的哲学基础,通过对人的内在恻隐之心的揭示而为仁政寻找内在的心性根源。儒家学说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社会,而关注社会的核心则是“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共性的人都要求以“礼”来修身养性,强调在“克己”的基础上“爱人”,反映到政治上则为以“仁政”治天下。儒家仁政还表现为圣王对人民的物质关爱、道德教育与政治管理。仁政设计是从上层官吏的立场出发的,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王天下。至孟子时期,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立场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由“民好”“民恶”变为“民本”。

——摘编自惠黎平《试论儒家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如果说儒家以贵仁著称,墨家则以贵义著称,《墨子·天志》曰“顺天意者,义政也”,将天的意志作为义政的理论基础和来源。墨家提出“义者,正也”,希望执政者用善政来匡正天下,通过“兼相爱,交相利”的思维来改变战国的乱世,反对当时社会上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恃强凌弱,反对力政所主张的“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墨家认为,顺从天志而施行义政,可以使天下安定,让上帝、山川、鬼神有祭主,使人民得到利益,从而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在墨子看来,义政的目标和归宿是实现“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即以兴天下之利为目标和归宿。

——摘编自金小方《墨家义政思想的内涵、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儒家仁政思想和墨家义政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仁政思想及墨家义政思想产生的共同背景及现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的幸福观内容十分丰富。《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孟子也认为,“欲"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在于实现“欲”、满足“欲”的手段如何。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

在儒家看来,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修身的目标是“成已”(自我完善)“成物"(兼善天下)。做人最终的理想目标就是能“经世济民”“泽加于民”“修已以安百姓”。“治国平天下”,亦即人生应有所作为。

——摘编自佟亚冬《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当代价值研究》等

材料二   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以共乐利他为幸福。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主张就是为了富民安国这一具体目的。只有民富国安,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欲望才有实现的可能。墨子为达到求“天下之利”的幸福目标设定了具体的途径。“兼相爱”的实质内容就是“交相利”,“兼而爱之”就是“兼而利之”。墨子指出,对穷苦人民“兼爱”就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墨子不仅强调强力劳动,同时也最强调节用与节俭。墨子所说的节用即节约用费,将省下来的东西用在“利民”“爱民”身上。

——摘编自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墨家与先秦儒家幸福观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墨家实现幸福的主要途径。
2021-10-1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以广大劳动人民为出发点,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断。他提出男人当“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妇女须“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他还主张“非攻”,因为战争必将导致“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会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此外,他还提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论断。

——摘编自罗军伟《论墨子的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1918111516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举行演讲大会,庆祝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参加大会的有三万余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主持了会议并两次演讲。在16日的演讲中,他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他说:“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我说的劳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

——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墨子与蔡元培的劳动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劳动观提出的背景并说明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Lykeion)。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材料二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三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吏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兼相爱、交相利”;“非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空缺的内容。
主题:百家争鸣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仁”、“礼”、“德治”
孟子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
法家韩非子

材料二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引自易中天《百家讲坛·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最欣赏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并说明理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是我国倡导功利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认为“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墨子又强调利己的实现存在于利人之中,所以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要求人们消除自私,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自我。墨子实现其功利目标的方式是“控欲”,对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利”只需要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即可;对统治者来说,墨子认为要“非乐”“节葬”“节用”。战国时墨家与儒家同为“世之显学”,但“汉代以后儒家独尊,墨家则几为绝学”。

——摘编自《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等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功利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以后墨家思想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以后儒学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其发展的原因。

2018-11-2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Lykeion)。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材料二: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三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并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