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墨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Lykeion)。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材料二: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三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并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

2 . 材料阅读

材料一   墨子时代,中国科技是世界的一个顶峰。到春秋时奴隶统治逐渐走向崩溃,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新兴的地主阶级积极寻求新的技术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加之当时战争连连,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更需要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来满足社会之必需,于是墨家科技便蓬勃而起了。

材料二   墨子出身于工匠之家,他又长期活动于文化科技比较发达的京畿之地鲁阳,这对墨子的科技活动和发明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时儒家代表孔子,尽管是教育家,但从没把生产技术和科学列为教育内容。针对儒家这种贵道贱器,鄙视生产劳动的反动世界观,墨家给予了有力地批判。墨家对儒家的批判和斗争,也使墨家科技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

材料三   中国历代统治者皆把自己视为代天行道的天子,而把人民群众视为贱民和愚氓,他们的一切律令和施政目标,均在于维护其至高、至大、至尊的权力和地位,而从不把发展生产、惠及民众作为其施政要旨。因而科技生产始终被视为鄙事,并把技术发明看作“奇技淫巧”和“贱工末技”。加之墨家的人民性思想不能为统治者所用,其后学又分裂而各自为是,所以墨家就逐渐衰微了。

材料四   著名学者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这当然也是墨家科技思想被排斥和湮没的又一个原因。

回答下列问题(作答时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墨子科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墨子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

3 .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墨子·非攻》
材料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强迫战败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并成立了国联以维护和平;二战后,国际社会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了审判,取缔了纳粹等法西斯组织,对德日进行民主化改革,并成立了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体现了墨子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以及该条约对二战爆发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在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方面,二战后的举措和一战后的相比,有哪些进步性?
2016-12-12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浙江严州中学高三下期仿真测试02文综历史试卷
4 . 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C.“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D.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2020-07-23更新 | 171次组卷 | 43卷引用:2011届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十分重视教育,他以染丝为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兼收“农与工肆”之人为徒,讲学兴教。他教育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要求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他强调君子只有通过艰苦的身体劳动,才能达到“身强、志远、气盛”的境界。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提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原则,并一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编自王思中《墨子教育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与儒家在战国时期一起号称“世之显学”。墨子指责王公贵族“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认为“制为节用之法”,“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墨子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怠惰思想,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提出“仁则兼矣”,“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非攻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兼并问题而提出的主张。墨家提出“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
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B.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
D.对爱的理解不同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音乐,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各抒己见。颇具影响的是孔子的“礼乐”思想,他将音乐同社会的政教伦理相结合,强调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既“美”且“善”的礼乐时代已成为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君乱臣谮、礼崩乐坏、战乱频仍、变风变雅”大作。于是,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非乐”“禁乐”的主张,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墨子。墨子认为音乐兴盛和政治清明成反比,“现今权贵聚民财作器乐只为个人享乐,而丝毫无益于人民生活。官民听乐,必废国事,误农时而不利于社稷。听乐使官吏不治其事,农夫不治其田,妇女不理其机,影响国计民生之大局”。

——摘编自林林《从墨子“非乐”谈他的音乐思想》


材料二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而他对音乐的表达亦对整个西方思想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柏拉图试图通过音乐的教化而使城邦公民达到对美的热爱。柏拉图认为音乐不是一种无谓的消遣和享乐,其使命是教育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陶冶人们的情感。柏拉图规定在他的“理想国”中,音乐教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他认为,音乐和体育的结合使人身心和谐,应当把音乐教育和体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用音乐。

——摘编自《柏拉图音乐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墨子对“乐”的不同态度,并对材料中墨子的态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与孔子对音乐社会作用的共同认识及其产生的相似背景。
2018-05-19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5月2018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其意思是,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会有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利益的事情,因为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必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揉和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
——摘编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广义的“博爱”就是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就是为人类谋幸福,能普及于人人,是公爱。他说“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实为人类之福音。”但同时他认为“我国古代若尧舜之博施济众,孔丘尚仁,墨翟兼爱,有近似博爱者,然则狭义之博爱,其爱不能普及人人”……孙中山的“仁爱”表现为爱国、救国、爱人民,与中国社会现实的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其博爱的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求福利,为祖国争取独立和自由。在这里,他把爱推及一切人,从而使儒家、墨家以及西方基督教关于爱的精神达到了统一。
——马武刚《孙中山的“博爱”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博爱观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6-06-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辽宁省辽南协作体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墨子认为,一切动乱起源于不相爱,不相爱的原因在于人的私欲,主张人人都能在内心抑制私欲的膨胀,以“非乐”克奢侈,以“节用”克浪费,以“非攻”克战乱。这表明墨子
A.倡导提升个人修养B.迎合了地主阶级诉求
C.认同西周礼乐文化D.重塑了社会道德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