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墨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

内容

儒家

在宏观层面发展出一种跨越宗族和等级的开放性代际合作伦理—即“师道”。这种做法极大消减了“宗法制”天然封闭性的缺点,是儒家对中国文明最杰出贡献之一

墨家

天帝爱人,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爱,天帝和鬼神会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交相“别”的人

法家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

材料二   汉代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需要进入一种休养生息的“自然状态”,这为道家理论提供了实践场所。然而,伴随社会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合作类型又多样化起来。此时,倾向于回避社会的道家,很难适时满足现实社会对多样性合作伦理的需求。在形而上方面,董仲舒着力论述了“道”和“天”,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并以“天道无二”来加强“天”的统摄力。其次,董仲舒部分吸收了法家和道家,重新系统性阐释了儒家,使得儒家原先重点解释的社会合作伦理更加丰富和有力。在个体自合作上,董仲舒区分了“性”与“情”,区分了“性之已善”和“未善”,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管之性”。这些做法极大舒缓了对普通大众过高的道德要求,并有助于强调教化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睿《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种社会合作视角的尝试性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家在社会合作方面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儒家在汉代胜出这一现象。
2022-11-2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是当时下层民众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的学说往往反映“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认为人与禽兽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要靠劳动生活,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生存。他反对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浪费,要求节约开支,葬礼从俭。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他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对这些人中“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2-10-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的幸福观内容十分丰富。《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孟子也认为,“欲"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在于实现“欲”、满足“欲”的手段如何。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

在儒家看来,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修身的目标是“成已”(自我完善)“成物"(兼善天下)。做人最终的理想目标就是能“经世济民”“泽加于民”“修已以安百姓”。“治国平天下”,亦即人生应有所作为。

——摘编自佟亚冬《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当代价值研究》等

材料二   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以共乐利他为幸福。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主张就是为了富民安国这一具体目的。只有民富国安,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欲望才有实现的可能。墨子为达到求“天下之利”的幸福目标设定了具体的途径。“兼相爱”的实质内容就是“交相利”,“兼而爱之”就是“兼而利之”。墨子指出,对穷苦人民“兼爱”就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墨子不仅强调强力劳动,同时也最强调节用与节俭。墨子所说的节用即节约用费,将省下来的东西用在“利民”“爱民”身上。

——摘编自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墨家与先秦儒家幸福观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墨家实现幸福的主要途径。
2021-10-1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选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的思想是以"兼爱"为中心而展开的。由兼所发出的爱,乃是平等的无差别之爱。因兼爱,故非攻,故强本,故节用;因强本,故非命;因节用,故薄葬、非乐。而非攻、非命、薄葬、非乐,都需要对情和欲进行限制。墨家的思想直接反映当时平民的利害与意识,可以构成社会正义的基础,但其解决问题的构想也常以他们现实生活的情形作为根据。这便是墨家主张薄葬、非乐、弃周礼而用夏政的原因,也是其只考虑物质生活的一面,而不考虑精神上的要求的原因。

——摘编自王小荣、张国斌《先秦儒、道、墨家思想中的欲望话题》

材料二   宋儒以来的"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主要指的是在政治治理时应去除损人利己的私欲,其目的更主要是将儒家的"四端"落实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完全否认身体与感性的最基本层面的需求。但是这一切的折中倾向与现代化以来提倡身体、感性的解放不可能走向同一个方向。李贷则抛开了宋明儒家的基本之"理",直接面对了多数汉学家所论述的晚明以来的充满资本主义萌芽的世界,他们对身体的眷注,对于欲望问题的探讨以及欲望观念的变化,确实表现了儒家思想内部最激进的变革诉求。其重身体和欲望的思考引发了当时的思想"地震",进一步推进了儒学在市民生活中的演变及现代化,在今天现代化进程已经横豆到全球化的时代,颇具参考意义。

——摘编自于闽梅《王学左派的欲望观及其现代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欲望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儒相比,李贽的欲望观有何不同,并简要评价李赞的欲望观。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2019-12-04更新 | 621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结合四则材料,分别写出材料对应的学派。
(2)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其中哪一学派的主张最受统治者的欢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Lykeion)。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材料二: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三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并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
10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胡宝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2)如何理解材料二“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