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墨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二  “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材料三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材料四  认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材料五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提出材料一、二、三、四思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属于什么学派?
(2)前四则材料中的思想和学派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他们之间的争论形成了什么局面?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哪些影响?
2 . 14-16世纪的东西方,都有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但其性质和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却是迥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思潮就以道德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形式在诸子百家的相互辩难、相互补充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一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有”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一一被特拉克(意大利诗人,1304---1374)

                    “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

                                                         一一一波吉奥(意大利历史学家,约1380---1459)

材料三   他(李贽)不是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者,确切些说,他是一个时代主导价值观的“反叛者”、主体价值观的“补漏者”一一正如他临死前说的,我的所作所为,于“圣教”有益无害,然其所说之“漏”,且言辞之烈,毕竟痛彻挡权者之内心深处。

——《试论李贽人性论思想及其局限》


(1)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儒家和墨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先秦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
(2)归纳材料二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简要分析该思想产生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性质和历史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东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儒家的政治文化学说中,“仁政”是其核心部分,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基和立国之本是其重要特征。儒家以性善论作为仁政的哲学基础,通过对人的内在恻隐之心的揭示而为仁政寻找内在的心性根源。儒家学说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社会,而关注社会的核心则是“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共性的人都要求以“礼”来修身养性,强调在“克己”的基础上“爱人”,反映到政治上则为以“仁政”治天下。儒家仁政还表现为圣王对人民的物质关爱、道德教育与政治管理。仁政设计是从上层官吏的立场出发的,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王天下。至孟子时期,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立场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由“民好”“民恶”变为“民本”。

——摘编自惠黎平《试论儒家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如果说儒家以贵仁著称,墨家则以贵义著称,《墨子·天志》曰“顺天意者,义政也”,将天的意志作为义政的理论基础和来源。墨家提出“义者,正也”,希望执政者用善政来匡正天下,通过“兼相爱,交相利”的思维来改变战国的乱世,反对当时社会上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恃强凌弱,反对力政所主张的“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墨家认为,顺从天志而施行义政,可以使天下安定,让上帝、山川、鬼神有祭主,使人民得到利益,从而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在墨子看来,义政的目标和归宿是实现“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即以兴天下之利为目标和归宿。

——摘编自金小方《墨家义政思想的内涵、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儒家仁政思想和墨家义政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仁政思想及墨家义政思想产生的共同背景及现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的幸福观内容十分丰富。《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孟子也认为,“欲"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在于实现“欲”、满足“欲”的手段如何。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

在儒家看来,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修身的目标是“成已”(自我完善)“成物"(兼善天下)。做人最终的理想目标就是能“经世济民”“泽加于民”“修已以安百姓”。“治国平天下”,亦即人生应有所作为。

——摘编自佟亚冬《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当代价值研究》等

材料二   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以共乐利他为幸福。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主张就是为了富民安国这一具体目的。只有民富国安,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欲望才有实现的可能。墨子为达到求“天下之利”的幸福目标设定了具体的途径。“兼相爱”的实质内容就是“交相利”,“兼而爱之”就是“兼而利之”。墨子指出,对穷苦人民“兼爱”就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墨子不仅强调强力劳动,同时也最强调节用与节俭。墨子所说的节用即节约用费,将省下来的东西用在“利民”“爱民”身上。

——摘编自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墨家与先秦儒家幸福观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墨家实现幸福的主要途径。
2021-10-1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以广大劳动人民为出发点,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断。他提出男人当“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妇女须“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他还主张“非攻”,因为战争必将导致“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会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此外,他还提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论断。

——摘编自罗军伟《论墨子的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1918111516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举行演讲大会,庆祝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参加大会的有三万余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主持了会议并两次演讲。在16日的演讲中,他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他说:“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我说的劳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

——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墨子与蔡元培的劳动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劳动观提出的背景并说明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的思想是以"兼爱"为中心而展开的。由兼所发出的爱,乃是平等的无差别之爱。因兼爱,故非攻,故强本,故节用;因强本,故非命;因节用,故薄葬、非乐。而非攻、非命、薄葬、非乐,都需要对情和欲进行限制。墨家的思想直接反映当时平民的利害与意识,可以构成社会正义的基础,但其解决问题的构想也常以他们现实生活的情形作为根据。这便是墨家主张薄葬、非乐、弃周礼而用夏政的原因,也是其只考虑物质生活的一面,而不考虑精神上的要求的原因。

——摘编自王小荣、张国斌《先秦儒、道、墨家思想中的欲望话题》

材料二   宋儒以来的"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主要指的是在政治治理时应去除损人利己的私欲,其目的更主要是将儒家的"四端"落实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完全否认身体与感性的最基本层面的需求。但是这一切的折中倾向与现代化以来提倡身体、感性的解放不可能走向同一个方向。李贷则抛开了宋明儒家的基本之"理",直接面对了多数汉学家所论述的晚明以来的充满资本主义萌芽的世界,他们对身体的眷注,对于欲望问题的探讨以及欲望观念的变化,确实表现了儒家思想内部最激进的变革诉求。其重身体和欲望的思考引发了当时的思想"地震",进一步推进了儒学在市民生活中的演变及现代化,在今天现代化进程已经横豆到全球化的时代,颇具参考意义。

——摘编自于闽梅《王学左派的欲望观及其现代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欲望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儒相比,李贽的欲望观有何不同,并简要评价李赞的欲望观。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墨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先秦“显学”的代表人物,墨子高举理智的明灯向人世作彻底的探照,为驱散社会中的黑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他能够洞察底层人民的基本需求,知晓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心声。怀着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墨子承担起了传达众人呼声的使命。

——摘编自余真征《先秦儒墨专制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   秦汉之后,墨学式微,几成绝学。墨家“兼爱”的思想宗旨不符合宗法社会组织和官僚等级制度的内在要求,反而极易成为农民起义、均贫富的思想火种。其所代表的小生产者阶层始终不是古代社会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中先进的历史主体,其思想学术自然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

——摘编自李振纲《论墨学精神及“显学”式微的文化命运》

材料三   清末民初,墨学复兴思潮出现。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墨学的“尚同”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有相同之处,可以说,在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及制度方面,墨学起到了辅助作用。墨学的“非命”思想与儒家的“命定论”相反,能够鼓励民众奋发自强,对西方进化论的传播和挽救危难中的中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李银屏《清末民初墨学复兴思潮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简析墨学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中的黑暗”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墨学式微,儿成绝学”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分析清末民初墨学复兴产生的社会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思想史的角度,指出墨学的历史演进所反映的基本规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十分重视教育,他以染丝为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兼收“农与工肆”之人为徒,讲学兴教。他教育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要求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他强调君子只有通过艰苦的身体劳动,才能达到“身强、志远、气盛”的境界。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提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原则,并一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编自王思中《墨子教育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