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礼群生,告太平于天下,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古代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B.报答天地之恩C.宣扬君权神授D.祭祀天地神袛
2022-01-01更新 | 453次组卷 | 25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选修四单元测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归儒
2021-09-27更新 | 635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1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3 . “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2021-09-08更新 | 632次组卷 | 36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二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能力提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4次组卷 | 6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高考真题】
6 . 中国古代,一个政权除了“先天的”配天之外(在起兵时自称应天而起,替天行道),还需要“后天的”配天(在建立政权后,勉力敬德保民,以巩固天命)。该做法旨在
A.宣扬天命观念B.推行仁政维护公平
C.强化儒家伦理D.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7 .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含义是根本途经。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道。有自己的认识。

材料一   董仲舒以为:“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孝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摘编自《汉书》


(1)依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

材料二   朱熹以为:“阴阳非遗也,一阴又一阳,循环不已,乃道也。只说一阴一阳,便见得阴阳往来循环不已之意,此理即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也。

在朱熹看来“太极”、“理”和“道”是相同、相近、相似的范畴。

——摘编自《中国思想通史》


(2)依据材料及所学,说明朱熹心中的“道”的含义。据此说明理学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

材料三   顾炎武以为:“余所谓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夫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准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摘编自《亭林文集》


(3)顾炎武的“圣人之道”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其思想意义。
2020-08-10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汉初存在多种社会势力,包括六国宗室和贵族后裔、私人豪富、强宗豪右、封君、军功地主等。这些社会势力形成各自的社会秩序,与国家对立甚至冲突。这种状况
A.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体制B.使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C.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威胁政权稳固D.影响了董仲舒的学术方向
10 . 为适应汉武帝强化权威的需要,儒家公羊学派以《春秋》“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主张对谋反的淮南王进行诛杀,后又以“大复仇”思想为汉武帝出击匈奴提供理论依据。但公羊学派坚决反对盐铁专营政策,甚至以天降异象为由,认为汉朝气数已尽,要求皇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据此可知汉代儒学
A.开始成为政治附庸B.政治诉求过于理想化
C.积极干预现实政治D.宣扬天人感应的学说
2020-06-26更新 | 1306次组卷 | 16卷引用:学易精品同步课程-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