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根据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

材料二   儒家精神同样表现在古代中国的城镇规划和建筑中,如城镇布局、宫殿坛庙、园林景观、一般居室,有着两个典型特点:①以颐和园后山后湖景区为例,他们有着强烈的政治含义,通过“写仿”手法汇聚各地建筑模样形成多文化景观复合体呈现帝国气象。②以平遥和皖南古民居为例,他们有着强烈的文化功能,呈现出“天人合一”,追求人道与天道在伦理道德上的一致性。这两个特点,且越到后期越明显。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


(1)根据材料一,简述儒学在汉代和宋代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的“变革”带来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您选择哪一种认识?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021-10-12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8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方向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了政治、经济新一轮的变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摘自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材料二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三   换句话说,这场(辛亥)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了某种补偿。19121919年初的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摘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四   1978年,中国共产党人从“左”的理论和路线的束缚中再次解放出来,挽救了党和国家,挽救了社会主义,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关犍时期,邓小平突出强调“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的“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一致性”?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差异性的原因。并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说“这场革命(辛亥)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补偿”,谈谈你的理解。
(4)材料四中所提的两次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进步思想文化出现的条件。
2021-08-3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论语》记载,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材料二   据《史记》记载,秦朝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后又坑诸生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康有为认为“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散涣,将不可以立于大地,欲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

——梁启超著《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说明孔子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及共同目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3)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孔教”的态度如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21-05-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终稿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3)材料三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4)上述几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2020-11-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二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他们提出的愚民政策只要求愚弄百姓,用重赏重刑来驱迫民众。在专制之下,皇帝享有绝对权力,不受制约,再加上宗法制度下的约束机制和道德的崩溃,秦朝在统一中国后迅速毁灭。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一一读韩非子有感》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法两家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并结合秦汉史实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方略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分析比较其与近代维新派思想的关系。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
(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说明其思想的重要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2020-11-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腾飞班)历史试题
9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
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分析比较其与近代维新派思想的关系。
2020-11-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语》内容如汗牛充栋,体现了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总览全书,孔子大致讲述了孝、悌、忠、恕、仁、爱等主题。从中不难发现,这些主题都涉及了“我”与“他人”的关系。孔子认为,人的血缘亲情(孝悌)是仁爱精神甚至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的情感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至亲都不爱,我们又如何指望他“泛爱众”呢?“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是使“我”得以合宜地向“他人”表达对其尊敬等情感的媒介,体现着“仁”的核心精神。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若要真正“成仁”,不仅要有孝悌为本、克己复礼、忠恕为怀的道德自觉,还应当将这些道德自觉落实于平日的修养践履之中。

——摘编自石博琳《浅析<论语)中核心思想“仁”的内涵》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论语》中核心思想“仁”的内涵,并分析其出现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对董仲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0-09-1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