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武帝)纳丞相“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的建议。这一做法(     
A.使法家失去了主导地位B.促使选官制度的单一化
C.旨在维护汉朝统治安稳D.标志儒学来源的多元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先秦原始儒学注重双向性伦理,虽有“尊尊”之等级,实无“尊卑”之贵贱;汉代儒生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这反映出西汉儒学(     
A.背离了儒家思想传统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完善了纲常伦理体系D.肯定了秦朝的政治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加至百人;宣帝时,增加到二百人;元帝时,增加到一千人;成帝时,已到三千人。太学的发展反映了(       
A.儒学政治地位不断提高B.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国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D.文人学士备受社会尊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秦朝时设有“诸子传记博士”“杂学博士”等70多名,而到汉武帝时废除了其他博士,只设了“五经博士”,以“专经”博士来研究古籍经典。这一变化折射出
A.诸子之说丧失社会基础B.思想解放文化觉醒
C.先秦儒学传统得以延续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2021-10-2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廷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

——《汉书·艺文志》

材料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廷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为复兴儒学采取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B.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D.创立行省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 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列入“世家”中来记载,这说明
A.史记分类标准混乱B.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儒家思想受到重视D.作者坚持秉笔直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两汉皇帝在许多诏书中,上至国家内政外交,下至废立皇后与太子,都要引经据典,以表示法圣、合理、合经;官僚士大夫响应皇帝的号召,上疏言事和讨论政事时竞相引经据典。这表明当时
A.儒家经典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B.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
C.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D.皇权与相权之争日益得到缓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