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道“汉自孝武表联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根据材料可知
A.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真正重视
B.王莽新朝时儒家重在颂德
C.东汉时期儒学主流地位得到巩固
D.东汉选官制度开始重视儒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这表明
A.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
B.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
C.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
D.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2019-05-13更新 | 868次组卷 | 3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1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公元前141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确立选官制度
C.扩大儒学影响
D.培养政治人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拋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二:“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面有怒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请围绕“儒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2019-04-03更新 | 839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一中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

由此可见,当时
A.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B.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C.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
D.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2019-03-02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其后更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卷53《中山靖王传》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初分封诸侯王给西汉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针对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4)综合上述分析,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赏识的原因。
2019-01-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
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B.《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
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
9 . 董仲舒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
D.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齐、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主要说明
A.齐、鲁等地十分重视教育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D.西汉统治者广泛吸纳人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