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自西汉文帝起讫东汉末,最高统治者都重视“孝悌力田”,对有突出的孝悌行为,或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者给予钱帛和爵级赏赐,并让他们与三老一起“掌观导乡里,助成风俗”。这表明汉代
A.重视社会基层的民众教化B.克服了选官制度的弊端
C.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D.强化了地方的行政治理
2020-04-23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适应考(四)历史试题
3 . 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B.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促使儒学地位进一步巩固D.纠正了西汉察举制的弊端
2020-02-2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上面有“孔子”“叔梁纥”“子贡”“颜回”等文字及孔子的画像。据专家初步判断,此画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可以印证
A.孔子曾周游列国到过南昌B.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
C.西汉时人物绘画成为主流D.西汉书法开始进入到自觉阶段
5 . 东汉儒生认为:“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列星为民也”“君臣之义生于金,父子之仁生于木,兄弟之序生于火”“人头圆法天,足方法地”。其学术思想
A.植根于上古时期的文化传统B.重申了先秦儒家的理想主义
C.开启了哲理思辨化的新儒学D.服务于专制皇权的统治需求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官赵鞅和荀寅特将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孔子激烈批判说:民众将只在意法律而不遵守贵贱秩序,弃礼而守法会导致社会动荡,引来亡国之祸。汉代,《春秋》成为判案的参考,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的效率。魏晋对法律进行重大改革,新律强调上下尊卑,同罪不同罚。唐律经过修订,“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共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八议(对于皇族高官等的减刑规定)”成为法律主要内容,历代皇朝多为沿用。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   西汉中期建立选举制度,以儒学教养为选举标准,并以儒家“礼制”标准建立各种制度。礼教的主要内涵是“五伦”与“三纲”及其名分观念。儒家又认为名分的秩序不能自然达成,必须通过人为的努力。西晋时,官方第一次制定与公布礼典,唐玄宗时设立“大唐开元礼”。自宋至清代,统治者仍旧沿用各种礼仪规范。

宋以后,新儒学的信念认为道德人间的达成须藉由个人的修身,所谓“修齐治平”的过程,故教育须由基层乡党社会开始。对于庶民社会而言,生活的重心是家族,家族生活的两大轴心是亲子与夫妇,故孝顺与贞洁是家族伦理教育的重心。

宋以后的宗族组织日益普及,儒者积极设计合理的宗族秩序。如范仲淹、苏轼倡导族谱的编写,其后庶民家族编写族谱成为传统。程颐与朱熹倡导庶民亦设祠堂以祭祀祖先。明清时期,宗族设立祠堂也成为传统。司马光编写书仪与朱熹编定文公家礼,都是要为新兴起的宗族制定婚丧喜庆的生命礼仪。

宗族规范之上另有儒者主导的乡约之法,以作为社会秩序的公约,主要内容是修德修业与生活互助。明清时期,官方也体认到邻里、乡党的健全运作反而是地方行政的辅助,明太祖亲自颁布《圣谕六言》与《教民榜文》,顺治帝命令基层建立乡约组织,康熙规定乡人必须定期聚会,劝导道德。

——摘编自 台湾高中《选修历史(上)》(三民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铸刑鼎的作用,并概括汉朝以后的法律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家教化方式的变迁,并分析在宋代出现转折的社会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战国时期,商鞅、韩非、李斯等都倡导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这种倡议在统一王朝实践中率先取得突出成效的是
A.孟子提出“仁政”思想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隋文帝开创科举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就谓?谓文王也。昌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进一步将其阐发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凡是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为什么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华大一统的奇迹?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以“中华大一统现象”为例证明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角度多元)
9 . 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0 .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问道于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前写成《道德经》后不知所终。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被尊为神仙。汉代起,历代帝王开始祭拜老子。这说明
A.老子博学多才B.政治统治借助于神权
C.道教备受推崇D.汉代儒学并未古主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