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荧惑守心”在星占学上被视为是一种可直接影响到统治者命运的极严重凶兆,《汉书》记载“高祖十二年春,荧惑守心,四月,宫车晏驾”。但有学者通过现代天文学考证,十二年春,荧惑由壁宿顺行至毕宿,未曾守心,该天象系伪造。由材料可以得出
A.古代天文学发展还不成熟B.《汉书》的史料价值有待商榷
C.汉高祖统治后期天怒人怨D.两汉儒学出现唯心主义新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传入
2021-03-23更新 | 249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大竹县文星中学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是西汉文翁纪念馆图,《汉书循吏传》中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一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文翁因好学中利一举受重用B.汉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C.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2020-09-25更新 | 5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两汉时期有关教育的文献记载,由此可以得出两汉时期的共同结论是
《汉书·儒林传》“申公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
《后汉书·李膺传》“膺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后汉书·郑玄传》“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等,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韩诗》《古文尚书》。”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教育体系逐步完善D.私家授学发展兴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就谓?谓文王也。昌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进一步将其阐发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凡是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为什么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华大一统的奇迹?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以“中华大一统现象”为例证明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角度多元)
6 . 《后汉书·何敞传》记载,东汉章帝时的何敞,“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表明(  )
A.儒学开始成为统治思想B.地方政府治理方法得当
C.基层司法审判较为公正D.儒学具有社会政治效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反映出汉初
皇帝相关记载
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
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发展
B.贵族政治的衰落
C.儒家影响的扩大
D.宗法制度的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三国志》中记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D.“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