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将“内其国而外诸国”称为衰乱世,将“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太平世则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总的来说,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

——摘编自《浅谈天下观》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是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评析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材料二   古代帝王对子弟的教育更是重视,汉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明)梅鼎祚《两汉文纪》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承秦制有所因革的具体表现。分析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及其价值。
2019-07-07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曰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宋明时期的知识分子把汉代至唐代注疏“五经”的传统,变为讲求“四书”义理。他们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心性修养论及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在对汉唐经学的批判中实现着知识形态的转型。他们倡导以义理之学为特征的新经学的知识体系,是要建立起“性与天道”为一体的思想系统,旨在回归孔孟之人文关怀的学术传统,使儒学的知识系统重新回归到人伦日用的生活实践之中……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四个真正的大统一时期,这与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理学的思辨性的理性主义特征及他们提出的“格物穷理”方法对宋元科技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田静《“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评析》

材料三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异,并说明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从材料三“习近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2019-10-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可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
完成下列要求:
(1)班固把历史人物划等评述的做法,对后世的哪一选官制度产生了影响?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12-2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音符,它对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五经博士为教官,有时皇帝亲自到太学讲课,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毕业根据成绩进行选用,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太学生又称博士弟子……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纵位极承相,亦不例外,必备此资历。

材料二:南宋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教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南宋时期胡瑗始创“三合法”,主要方法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典,有较高的学术可充任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每人可以选修一个主科,还要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培养各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或管理人才。元祐期间,继“三合法”又创立太学“六斋”,六斋学生相互切磋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制订的《九江岳氏家规》中强调祭祀的时候“跪拜尤不可懈怠”,并规定“倘赞礼方完,执事者致祭,即哄然手弹尘,亦属不敬”,而同时代《南海荷溪乡何垂裕堂族规》中扫墓之仪式规定为“齐集;立正;行三鞠躬礼;肃立;礼毕”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胡瑗的教学法的特点和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的近代家族教育的两种倾向中的一种

2017-09-01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