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知识阶层在完善社会治理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初的国家教育以官吏的职业培训为主。在社会逐渐安定后,民间学者一点点活跃起来了,王朝上也陆续设置了诸子百家博士和儒经博士。在儒经所载“先王之制”和儒者的社会蓝图中,学校乃是统治者崇德兴化的重要设施;深厚的古代礼乐文明和战国“百家争鸣”的辉煌文化成就,同样构成了振兴文教的动力。汉文帝时贾山请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关键的转变发生在汉武帝的时候,著名的儒家大师董仲舒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于是皇帝有“其令礼官劝学”之诏。太学制度的建立是孔子私学以来,中国教育史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太学甫建立,就制定了博士弟子的年终考试制度。通过了考试的人,朝廷授为文学掌故,考在高等者可以进而补为郎中。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19014月,清政府就如何最好地革新现存的政府体制、行政程序、人民生活、教育方法、军事组织和财政体制,开始了一场在内容上与1898年的改革几乎雷同的改革。这次改革从1901年开始至1905年结束,其中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由使节征召留学生回国供职(19016月);规定1902年开始在各省和大城市考试中以时事策论取代“八股文”(19018月);命令改省级书院为分科大学堂,府州级书院为中等学堂,县级书院为初等学堂,课程包括儒家“四书”“五经”、中国历史,还有西方政治研究(19019月);命令各省当局挑选学生出国留学(19019月,190210月);命令翰林编修和进士功名持有者到京师大学堂各科学习(190212月);废除科举考试(19058月);成立学部(190512月)等。由于慈禧太后缺乏诚意,再加上督办政务处基本由满族人荣禄控制,使这场改革前景黯淡,终于被辛亥革命的潮流席卷而去。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国家教育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教育改革。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教育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2021-02-06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汉代是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当时的儒家思想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阳尊阴卑”的阴阳家思想,也出现了儒家的道德准则不断制度化、法律化的趋势。以上观点说明了当时
A.道家“无为”思想占据主流地位B.西汉初期变更秦代治国理念
C.西汉时期学术思想的多元化D.儒学在汉代“霸王道杂之”
2021-02-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学者统计了从1644年到1911年间山东的107个县,各县农民暴动数与各县孔庙数(以孔庙的多寡来衡量当地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强度)这两个数据。发现孔庙数量越多的县,其家族就越发达,受到灾荒冲击时,家族成员间可互通有无,让族人更好应对灾荒,而不必通过暴力方式获得生存资源。据此可知
A.儒家文化与宗法观念密切关联
B.儒家文化是维护传统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C.儒家文化为君主专制提供依据
D.儒家文化高效地配置家族内部的生产生活资料
2021-01-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上述史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
A.强化君主专制B.渗透儒家伦理C.充满人文色彩D.维护民众利益
2020-11-17更新 | 617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上面有“孔子”“叔梁纥”“子贡”“颜回”等文字及孔子的画像。据专家初步判断,此画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可以印证
A.孔子曾周游列国到过南昌B.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
C.西汉时人物绘画成为主流D.西汉书法开始进入到自觉阶段
6 . 国家治理关乎王朝兴衰,思想统一是内容之一。阅读材料一,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至此,百家学说虽未完全消失,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濡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公元前124年,建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摘编自《中外史纲要》《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摘编自《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措施,并据此分析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2018-07-12更新 | 1169次组卷 | 5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