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92次组卷 | 66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北师大万宁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的发展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统治者到处开山凿窟,形成了许多石窟艺术,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这反映出当时
A.绘画技术先进B.社会动荡不安C.佛教广泛流传D.经济繁荣发展
4 . 李白有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杜甫亦言:“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领袖)俱尘埃。”这反映了唐代
A.浪漫主义文学颇受推崇B.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C.儒道释三教已逐渐融合D.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019-01-30更新 | 3406次组卷 | 97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海南卷)
6 . 有学者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这种“抗衡”的最终结果是
A.形成了佛、儒并行的思想局面
B.儒学吸收佛教学说获得新发展
C.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D.佛教在社会各阶层广泛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这表明当时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
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程颐意在
A.借古讽今B.取法汉唐C.重建纲常D.贬抑佛道

9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伏清《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1)根据材料,概括韩愈、柳宗元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及影响。

2017-04-1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17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