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理学的形成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B.成为了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C.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 . 魏晋玄学是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它所讨论的问题,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并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探究宇宙人生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这表明魏晋玄学的发展
A.助长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泛滥B.促使汉代经学走向辉煌中
C.有利于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D.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
A.佛教融入中国社会B.佛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
C.中国孝道文化发展D.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
4 . 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持人,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这
A.反映了唐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B.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
C.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D.说明统治集团统治思想动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2020-12-08更新 | 968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
A.传统价值观的变异B.佛教成为主流思想
C.佛教思想的本土化D.三教合流已经完成
2020-11-11更新 | 328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泸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魏晋时形成一种任情废礼的社会现象,如阮籍丧母期间大食酒肉,脸上一点悲戚也没有;祢衡裸身击鼓辱曹;宽衣与木屐盛行,是士人展示自己潇洒风度的必备道具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式微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士人阶层的觉醒D.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
9 . 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A.利于推动儒学思想趋时更新B.反映了佛道思想更符合潮流
C.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比较开明D.表明商品经济促进观念开放
10 . 有学者说:“魏晋南北朝之士大夫尤多儒道兼综者,则其人大抵为遵群体之纲纪而无妨于自我之逍遥,或重个体之自由而不危及人伦之秩序者也。”这一论述说明魏晋南北朝
A.儒学独尊地位未丧失B.统治意识出现宗教化
C.儒学受道教冲击剧烈D.社会上流行崇尚道教
2020-04-21更新 | 719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