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朝契嵩在《钾津文集》中写道:“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的本土化C.儒佛的思想融合D.儒学的政治化
2021-11-17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太宗因推行仁政被时人称道。宋儒却说唐太宗“三纲不正”,有夷狄之风,无父子、君臣、夫妇之道,埋下了后来藩镇割据和权臣跋扈的种子,并导致了五代之乱这种变化反映
A.士人反思藩镇割据的根源B.儒学价值标准发生转变
C.理学家力求强化纲常伦理D.民族融合冲击传统观念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认为“士志于道”,道、墨、法、阴阳“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各家之士对“道”的理解、阐释不尽相同 ,且多争鸣,但理论目标却基本一致。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1)列举战国时期儒墨法道的代表人物并指出他们“理论目标”的一致之处。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现实社会意图,并指出“理”的内涵及主要获取路径。
4 .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明夷待访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照抄材料不得分)。并指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现实社会意图,并指出“理”的获取之途。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表达了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什么样的思想诉求?
5 . 宋词的盛行、散曲的产生、风俗画的流行、理学的形成,都是宋代典型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B.印刷术的改进
C.民族矛盾尖锐D.市民阶层扩大
6 . 以儒家正统自居的韩愈指出,儒家之法是治理国家的礼乐刑政,儒家之道是仁与义;佛道、教人超凡脱俗,使人心没有国家、没有君主、没有父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传统儒学需加以改造B.民众思想日益多元化
C.儒家社会影响力有限D.思想大一统很有必要
2021-11-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陈寅恪的《论韩愈》中记录了韩愈用儒家道统排佛:“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韩愈的这一做法反映了隋唐时期
A.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B.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的首要任务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已形成新体系
8 .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要是回应
A.魏晋玄学的挑战B.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C.世俗观念的挑战D.佛、道思想的挑战
9 .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的学术担当意识,以继绝学为职志,以使儒学更加辉煌。可见,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之是
A.注重儒家经句的整理B.突出良好品质的养成
C.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D.融合不同流派的长处
2021-11-1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巩(1019-1083),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自幼天资聪慧,勤学苦读。曾巩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更为突出。他积极参与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内容广泛,义理精深,节奏舒缓,感情醇厚,气质内潜。其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宋史·曾巩传》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巩取得文学成就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巩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