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说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不烦解释,中国人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就连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都不包括在内。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去,亦许生出不同的了解罢!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其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一句话,他便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道心”禀受于天地,为“理”之体现,至纯至善,虽下愚小人亦皆有之。“人心”则生于形体之私,善恶相混,驳杂不纯,虽上智君子亦不能无。道心、人心既集于一人之身,即须以“精”“一”功夫加以扩充制约。精,一之道,其一则在“内省”“居敬”,其二则是“践履”“格物致知”。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程朱理学中“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在宋朝形成的原因。
2023-06-20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相关历史现象的描述: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孙学功《(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经济发展B.程朱理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C.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必要性D.伦理纲常在五代时渐趋崩坏
3 . 下图《一团和气图》,乍一看好似一位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而细观之,弥勒佛两耳边侧分别有一道冠老者和一方巾儒士,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D.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伸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地位变化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学说并不是一个很受统治者待见的学说。后来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家学说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汉亡之后,儒家思想曾出现低迷期。进入宋代,儒家思想进入了鼎盛期。经过宋明时期的辉煌之后,儒学几乎停止了发展,儒生们开始反思儒学本身的局限性,寻求救国之道。到了民国,更是有鲁迅等一众文化界名人认为中国之败,根源在于文化,在于千年来儒学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因此,有必要将这些落后思想连根拔除。

——摘编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儒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前不受“待见”的一例史实,并说明其进入“鼎盛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将“落后思想连根拔除”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023-02-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某高一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如下简表,该表格的主题应为(     
时间简况
两汉儒学成为正统
魏晋南北朝儒学受到佛、道冲击
隋唐三教并行
两宋理学兴起
元明清程朱理学受官方尊崇

A.中国古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B.汉代以来主流思想的演变
C.魏晋至隋唐思想文化新成就D.儒学思想正逐渐走向衰落
2023-02-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图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此两学……相互诟病,或水火不相入”,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的最终目标也难达成。毋庸讳言,以上19世纪90年代前后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虽然极具生命并不断壮大,也因之带上了新的特色,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

——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自觉也因此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
2023-02-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后,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窄,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进入宋代,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去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的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在这种形势下,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了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理学还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对于儒学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
2023-02-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面对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儒家知识分子不断改造和完善自身理论。宋代,经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等,最终在程颢、程颐时理学得以形成。从中可知,儒家知识分子力图(     
A.儒学哲学化B.儒学神秘化C.儒学民间化D.儒学实用化
2023-02-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宇通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愈(768-824)一生四为博士任祭酒(相当于今国家教育部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对国子监糟糕的办学状况了解“白至德后,兵革未息,国学生不能廪食,生徒散尽,堂墉领坏,常借兵健居止。这种状况激发了韩愈改革教育以培养“适用堪事”人才(即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德、有材、有艺、有文”之人)的决心。

韩愈从培养“适用堪事”人才的需要出发,并结合“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认为因子监下辖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除开设规定的课程外,其课程内容还应当包含文、法、民、位、服、居、食等方面。韩愈在《清复国子监生徒状》,提出降低国子监学生准入门槛,准许品级较低者子弟入学以充实国子监各学。韩愈在《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提出严选学官的办法,同时他也举荐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充实国子监教师队伍。在校风、学风整顿上,韩愈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摘编自张传递、钟伟春《“适用堪事”与“碩学闺材”-韩愈与蔡元培大学人才观及培养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大学人才观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大学人才培养策略的措施。
2023-01-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