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设立了专为皇帝讲儒家经传的讲席——经筵,自太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说书,皆充任讲官,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亲往曲阜,谒孔子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改为“至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作《崇儒术论》,阐明崇奉儒学的国策。宋真宗还诏令邢昺、杜镐、孙爽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使儒经注疏再一次官方化。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以继往开来的儒者自任,放弃了以往恪守先儒之说的传统,以传统儒学的理论作为基本的框架,以是否有益于纲常名教作为价值尺度和取舍标准,对佛教、道教的思辨哲学进行研究,大量吸取其理论思维的成果,创立了新儒学的思想体系——“理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7-1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学者郑师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20090年版)》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分期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汇总。

时期阶段特征
先秦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由速信天命到敬德保民、注重礼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民族认同等。
秦汉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核心、汉民族与各民族交往的加强、造纸术医药学的进步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三教冲突与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交汇、坡外文化的东渐等。
宋元
明清前期中国文化盛极而衰的遇幕时期:专制的强化致使思想僵化、西洋科技逐渐传人、文化集大成与停滞并存等。

——摘编自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


阅读上表,领会作者的编写思路与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1-07-11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学是宋朝以降中国士人学问的核心,理学有两个关键特质。第一,理学探讨的范围甚至比西方的哲学更广。它不只是要解释这个世界是怎样来的,还要明确规定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第二,理学是“一套”学问,它有严谨的逻辑,将众多内容容纳在一套可以讲清楚的道理中,而不是把这些东西分开,做片段式处理。

——杨照《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的校训,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校训。
2019-12-0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其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只需明确写出一种看法,阐释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三、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锦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中国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依据材料中观点(任意点或整体),自拟论剧,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不能照抄材料,表述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5月30日《光明日报》载:“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内部各种文明间的联系、交流,而且表现在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借鉴与发展上”。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在吸收借鉴中坚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主题,结合中国史所学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